第1223章 慰问,人情(1 / 2)

“听说了吗?昨天那几家出殡,苏宇上账五百元。”

“还听说?我亲眼所见,要说苏宇这小伙子,太仁义了,把钱亲手交到逝者儿子手中的。”

“说是为村里牺牲的,他作为村子的一份子,理应出份力。”

“是啊,也真是可怜,那死的几个,都是三十来岁,孩子才十来岁,连打幡都晃悠,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多亏人家苏宇,大手笔啊,一下送了五百块。”

“有了这五百块钱,先不说公社给不给照顾,省着点花,能花五六年,到时候儿子也就差不多成年了。”

村口几个妇人,七嘴八舌讲述着昨天发生的事,不仅三水湾村,马家湾村苏宇同样去吊唁了,同样拿了钱。

一共死了五个,每个人五百块钱,两千五百块钱,对他来说,就是少买几个家用电器的钱,但对孤儿寡母来说,就是救命钱。

真靠国家,顶多在政策上照顾一下,杯水车薪啊,可有了这五百,别的不说,在当下这五百块钱就是巨款,没有哪个家庭能一下掏出这么多。

有了这笔钱,把十几岁的儿子养大成年,没有一点问题。

其实很好算,一个月光靠工分,能挤出的钱,也就两三块钱,买点盐,买点肥肉熬油,病了那副药,再无其他花销了。

一年能扯一次布,换身新衣服,也只有孩子才拥有,大人几乎常年不换,缝缝补补又三年。

你说这五百,是不是能养到成年?还真就差不多。

“要我说,人家苏宇真是菩萨心肠,第二天,这几家的长辈就领着十几岁的孩子,跑去苏宇家磕头去了。”

“看得我眼泪直掉,真是见不得人间疾苦。”

“得了吧,你还整上词了,不过,苏宇这孩子确实不赖,别的不说,我那小孙女能上学,不就是多亏了苏宇吗?往年谁家能让女娃子上学?她们这是赶上好时候了。”

“起码不会做文盲了,从小学到初中,全免,没有人家苏宇,咱们能享受这待遇?”

“那倒也是。”

这声音不大,可谁让苏宇家就在村口呢,加上苏宇耳力惊人,听的真切。

转眼三天过去了,公安也返回了,苏宇给逝者家庭捐钱的事,也传的十里八乡,人尽皆知了,这种事,不可能保密的。

公社同样知道了这事,对此大为赞赏,对苏宇就是一阵夸赞。

若不是人家死了人,时机不合适,公社肯定召开大会,当众表扬,非让苏宇戴一次大红花。

可这是一件悲伤的故事,也就没人搞这种形式主义了。

何况苏宇本人也不喜欢这种场合。

公安撤了,围住全村的栅栏也拆了,但夜里还是安排了民兵巡逻,村支书还特意找了苏宇,拜托他安排狩猎队值夜巡逻。

他的人都睡在小木屋里,最是靠近山里,巡逻一下也很有必要,帮村里巡逻,就就没必要了,但村口这一块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苏宇一口答应了,他也无需跟狩猎队商议,他决定了就行,至于他怎么对狩猎队讲,那就是他的事了。

苏宇办事的原则就是一向不让人吃亏,这次也不例外。

负责巡逻的,每天补贴两元,执行七天。

巡逻人数,不低于十五人,也就是一天三十元,一周也就是两百多块钱。

对苏宇来说,不值一提,但对狩猎队来说,已经不算少了。

这个价格,你在任何一个村,都能找到人帮忙,毕竟一个技术工种,如盘炕,大师傅一天才一块五,两块的是不管饭的,小工也就是打杂的,一天才八毛到一块钱。

别觉得盘炕不累,那弄砖,弄泥,一样累人,跟扛大包相差不大。

一天赚两块,在当下,没有技术含量的,如扛大包,那需要累到腿抽筋一天才能赚到两块钱。

也就值个夜班,十几个人带枪,虽说有些危险,但不危险,能那么轻松吗?

何况最危险的三天,都过去了,越往后越安全,这点人尽皆知,不答应才是傻子。

何况,狩猎队是十五人,还有马家湾,三水湾的民兵呢?这加一起,人数不算少,真遇到情况,即便马家湾置之不理,三水湾村肯定不会置之不理,因为狩猎队是帮村里巡逻的。

这二三十号人,都是持枪的好手,谁怕谁?当初几十只大虫子下山,他们都无伤亡,这时候就更不怕了,何况真下山了,其他狩猎队成员还能装不知道吗?不一样要帮忙?

能拿钱,干嘛不拿?所以都同意了。

苏宇家门被敲响,开门的是黄夙娥。

“咦,老支书,您老怎么来了?”

“哦,是小宇媳妇啊?你当家的呢?”

“老支书,他去派出所了,一会就该回来了,您再等等吧。”

“哦,好,去派出所?去派出所做什么?”

农村人听到派出所,还是有一种排斥的,会下意识以为没好事,这也是很多人打架都不会选择报警的原因。

“额……我当家的脾气,你也知道,估计是去慰问那个牺牲的公安家属了吧。”

“唉……苦了这孩子了,这事,按说应该我这个老支书来做的,毕竟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