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陈寒推出加盟的方式!!(2 / 3)

中泛着流水般的波纹。

“郡主在想什么?”

朱幼薇拾起一缕飘散的絮。“我在想,这些若是长在塞外,会不会更耐寒些……”

……

晨雾笼罩着运河,陈寒站在工坊前院的青石板上,面前站着二十余名从松江各地召集来的匠人。他手里握着一卷泛黄的布样本,指尖在布面上轻轻摩挲。

“诸位都是松江数一数二的巧手。”陈寒将布样展开在石桌上,“今日请各位来,是要集思广益,把这松江布做到极致。”

染匠赵老四凑近看了看,突然“咦”了一声:“这经纬密度比寻常布密了三成。”

“不止。”织机匠刘三指着一处细纹,“这斜纹织法像是从蜀锦改良的。”

陈寒点头,从袖中取出一张图纸铺开。纸上画着改进后的织机结构,旁边密密麻麻标注着尺寸。

“这是杭州工坊的新式织机,但松江纤维更长,需要调整。”他指向图纸中央,“这里加装一个分纱轮,能让经线张力更均匀。”

木匠王二盯着图纸看了半晌,突然拍腿:“妙啊!再加个活动扣,换梭时能省一半力气!”

众人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陈寒让文娘记下每条建议,不一会儿就写满三页纸。

晌午时分,工坊后院架起了十台改良织机。陈寒挽起袖子,亲自示范新装的分纱轮用法。纱穿过铜环时发出细微的铮鸣,织出的布面果然更加平整。

“还不够。”陈寒摸着刚下机的布匹,“松江的丝光感没完全发挥出来。”

染坊那边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朱幼薇带着几个农妇走来,她们挎着的篮子里堆满新鲜桑叶。

“试试这个。”朱幼薇抓起一把桑叶揉碎,碧绿的汁液滴进染缸,“松江桑叶肥厚,汁液浓稠,或许能增强纤维的润泽度。”

染匠们立刻忙碌起来。赵老四将纱先在豆浆中浸泡,再浸入混了桑叶汁的靛蓝染料。染好的纱线挂在竹竿上晾晒,在阳光下泛出珍珠般的光泽。

陈寒盯着那缕纱线看了许久,突然转身走向账房。他取出一本蓝皮册子,提笔写下“松江布改良三要”。

“其一,织机加装分纱轮与活动扣。”他笔锋沉稳,“其二,染前以豆浆润纱,染时添桑叶汁。其三……”

笔尖突然顿住。窗外传来织娘们的笑声,柳娘的女儿小桃正举着一团玩耍。陈寒目光一动,继续写道:“其三,精选七籽桃,去籽时保留蜡质。”

傍晚时分,太白楼的说书人拍响醒木。

“列位看官可知?今日松江工坊出了桩奇事!”他故意压低声音,“那陈国公亲自抡锤打铁,竟是为了给织机造个小零件!”

茶客们哄笑起来。二楼雅间的沈掌柜却笑不出来,他盯着桌上刚送来的布样,手指微微发抖。那布匹在烛光下竟泛着绸缎般的光泽,轻轻一抖便如水波流动。

运河边的酒肆里,几个老染匠围着新出的布样啧啧称奇。

“这手感……像摸着了云彩似的。”

“何止!你看这染色均匀度,我染了四十年布都没见过。”

酒保凑过来插话:“听说陈国公悬赏百两银子,谁能再改进染方,赏钱翻倍!”

角落里突然站起个佝偻身影。老染匠孙驼子颤巍巍地掏出一个油纸包:“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西域染料方子,本来要带进棺材的……”

次日黎明,工坊后院支起十口新染缸。孙驼子指挥年轻人按古方调配染料,加入磨碎的贝壳粉和茶油。染出的布匹晾在竹架上,晨风吹过时泛起粼粼波光。

陈寒拾起一块边角料,对着朝阳细看。布纹间隐约浮现出细密的纹,像是有生命般随着光线变化。

“成了。”他转身对朱幼薇说,“这种布一匹能抵三匹寻常布。”

文娘匆匆跑来,手里攥着刚收到的订单:“苏州沈家又加订五百匹,说是要进贡给应天府!”

朱幼薇却摇头:“不急,先紧着松江百姓用。”她指向正在排队领布的妇人们,“让她们穿上好布,就是最好的活招牌。”

暮色中,运河上漕船满载新布驶向四方。船头插着的蓝布旗在风里猎猎作响,旗面上“松江”二字在夕阳下闪闪发亮。

更夫敲响梆子时,陈寒还在灯下修改图纸。

他蘸墨画了个新部件,标上“活动分纱轮”五个小字。窗外传来织娘们下工的说笑声,混着潺潺水声,飘向远方。

……

晨雾未散,松江工坊的织机声已经响彻运河两岸。朱幼薇站在染坊前,指尖捻着一缕刚纺好的线。阳光透过她的指缝,将线照得晶莹剔透。

陈寒从账房走来,手里捧着一本新拟的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他走到朱幼薇身旁,低声道:“松江布如今已成气候,但若只靠我们一家工坊,产量终究有限。”

朱幼薇侧目看他:“你有主意?”

陈寒点头,翻开册子,指着其中一页:“我这几日走访了松江十六家布坊,发现他们虽各有手艺,但大多困于织机老旧、银钱短缺。若我们能让他们也参与进来,产量至少翻三倍。”

文娘正好走过来,听到这话,不由问道:“国公爷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