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松江府的新明天!(2 / 3)

码头的喧嚣开始。天刚蒙蒙亮,漕船已经靠岸,苦力们喊着号子卸货。陈寒站在新修的石板路上,看着拓宽了三丈的街道上马车往来如梭。

“国公爷,西城的树苗到了。”工头小跑过来禀报。

陈寒掸了掸衣袖上的灰尘:“按图纸栽种,要横竖成行。”

这条贯穿城东城西的主道,是他亲自设计的。两侧新栽的梧桐树苗在晨风中轻轻摇曳,树下砌了排水沟,铺了青砖步道。这在洪武年间的江南,算得上独一份。

朱幼薇带着文娘从织坊方向走来,远远就看见陈寒挺拔的背影。她加快脚步,裙角沾了露水也不在意。

“夫君,番商们到了。”

陈寒转身,看见妻子眼中闪着光。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松江布的名声已经传开了。

“来了多少?”

“波斯商人三队,南洋商人两队,还有高丽和琉球的。”朱幼薇从袖中取出订单,“光是定金就收了五千两。”

陈寒接过订单扫了一眼。活水纹布最受欢迎,其次是掺了金线的云纹布。最让他意外的是,居然有人订了五十匹夜光布。

“夜光布要加紧赶制,下月宫里万寿节要用。”

<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朱幼薇点头:“张四娘带着三十个熟手专门负责这个。”她指着码头方向,“那些番商见了咱们的新路,都说要在这里设货栈。”

正说着,一个红胡子番商带着通译走过来。那番商穿着织金锦袍,腰间挂满宝石,操着生硬的汉话:“国公大人,路,好!”他竖起大拇指,“我们波斯商会,想租十间铺面。”

陈寒与朱幼薇对视一眼。这正是他们期盼的结果。

“可以,但有三条规矩。”陈寒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按月付租金;第二,货物进出要报关;第三,不得欺行霸市。”

通译连忙翻译。番商听完哈哈大笑,从怀里掏出一个绣布袋:“定金!我们波斯人最守规矩。”

布袋里倒出二十枚金光闪闪的波斯金币。陈寒拈起一枚看了看,成色十足。

“文娘,带这位客人去商馆登记。”

日头渐高,松江府衙前挤满了人。师爷站在台阶上宣读告示:“即日起,外商货栈租金减半,连租三年者免半年税银”

人群中的商贾们交头接耳。一个穿着杭绸长衫的苏州商人挤到前面:“大人,我们本地商人可有优惠?”

陈寒不知何时出现在衙门口:“本地商人开设货栈,免一年税银。”

这话引起一阵骚动。松江本地布商周掌柜激动地搓着手:“国公爷,老朽想在码头边开个绸缎庄,您看.”

“位置任选。”陈寒环视众人,“但有一条,所有货栈必须统一招牌样式,保持街道整洁。”

众人连连称是。谁不知道这位国公爷最重规矩,前几日还罚了个当街泼污水的酒肆老板。

午后,朱幼薇在新建的商馆里接待番商。厅堂宽敞明亮,四壁挂着松江布样品,当中摆着沙盘模型,展示着松江未来的规划。

“诸位请看,”她指着沙盘西侧,“这里将建纺织学堂,欢迎各国商人派学徒来学。”

波斯商人阿里忍不住问:“郡主,活水纹的技法也教?”

朱幼薇微笑:“基础技法可以学,但核心秘方要等学徒出师后才能接触。”

高丽商人金氏急切地比划:“我们想订一百个织工,去汉阳教.”

“不行。”朱幼薇摇头,“工坊的规矩,匠人不外借。但欢迎你们送人来学。”

番商们有些失望,但看到沙盘上规划的运河码头又兴奋起来。这条直通杭州的运河若能修通,货物运输将节省大半时间。

黄昏时分,陈寒站在望江楼上。从这里能看到整个松江城的轮廓——新修的道路像脉络一样延伸,码头灯火通明,工坊区炊烟袅袅。

朱幼薇端着茶盏走过来:“累了吧?”

陈寒接过茶盏,指尖碰到她手上的茧子:“今天谈成了多少?”

“十七家货栈的契约,还有三十船布的订单。”朱幼薇靠着栏杆,“沈家派人来打听过夜光布的秘方。”

陈寒冷笑:“让他们打听去。”他指着远处正在栽种的树苗,“等这些梧桐长成,松江就是另一个杭州。”

夜风拂过,带来江水的湿气。朱幼薇望着星星点点的灯火,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宫里来了旨意,皇上对夜光布很满意。”

陈寒并不意外。这种在暗处会微微发光的布料,确实适合宫廷夜宴。

“下个月要送五十匹进宫,得抓紧。”

“张四娘说没问题。”朱幼薇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发,“她现在带着两百多个学徒,都是松江本地姑娘。”

更夫的梆子声从远处传来。陈寒揽住妻子的肩膀:“回吧,明天还要见杭州来的丝绸商。”

两人沿着新修的石板路往回走。月光下,梧桐树苗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路过的商贩见到他们,纷纷行礼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