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性格缺陷(3 / 4)

议。后来,虽然灭掉了宦官这一祸患,可又引来了董卓这只西北狼,从此拉开了乱世的序幕,最终导致各地军阀相互倾轧,江山破坏,民不聊生。曹操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下大乱就是袁绍一手造成的。

袁绍鼠目寸光还体现在奉迎献帝上。吕布诛杀董卓后,让本就大乱的天下变得更加混乱不堪,汉献帝也被、郭等人挟持。这时,沮授就建议袁绍迎汉献帝到邺城,以后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沮授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可以说好处多多:

1可以名正言顺扩大自己势力范围。袁绍虽然势力大,但撑破天也只能算一方诸侯。可要想进一步扩大自己势力,提高自己声望,奉迎天子是一步好棋。因为虽然汉室衰微,可汉献帝还是汉朝名义上的合法最高统治者,如果迎汉献帝到邺城,那袁绍发布的命令就是国家最高指令,就会掌握政治的主动权。

2、可以吸引更多人才。虽然汉室衰微,可对于有志之士,尤其是受到儒家思想洗礼的学子,第一选择还是会选择效忠正统。所以,如果奉迎汉献帝到邺城,后期就会有更多的人才投奔袁绍。

3、可以成就一番霸业。奉迎天子,关系处理得好,就可以像战国时期的齐桓公样成为霸主,或成为周公。如果运气再好一点,就可以统一全国,成为新一代君主。

可袁绍没有那么远的战略眼光,只看到如果迎接汉献帝到邺城,所有的事情都要早请示晚汇报,非常的不自由,就没有采纳沮授这个意见。结果让后来的曹操捷足先登,让曹操有了一番作为。

从这两件事情不难看出,袁绍是一个恶格局很小的人,看事情只看眼前,只顾对自己有利的,而不能放眼看长远,不懂得舍小利谋大利的道理。这也是他为何官渡战败,慢慢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原因之一。

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袁绍除了鼠目寸光,做事还存在优柔寡断的致命缺点。这就导致他形成了好谋无决的性格,使其“见事迟,得计迟,行动起来总是丧失机会,慢半拍”。最能说明这一缺点的有两件事。

1、讨伐董卓优柔寡断。董卓诛杀宦官后,取代了何进,独掌朝中大权,当时各路诸侯敢怒不敢言。但后来董卓做得确实太过分,又是迁都,又是焚烧宫室,还肆意诛杀大臣等,引起天下震怒。各路诸侯纷纷扛起了讨伐董卓的大旗。作为各路讨董大军的总司令,只要一声令下,极有可能一战定天下。可当时的袁绍却优柔寡断,举棋不定,错失良机,失去了一次快速平乱的机会。当时曹操大怒斥责道:“竖子不足与谋”。

2、因儿子生病延误战机。据《后汉书》记载,公元200年,曹操去攻打刘备,许都兵力空虚,谋士田丰劝说袁绍,趁此良机偷袭曹操,与刘备前后合击,一举消灭曹操。田丰说,要是错失这个良机,等曹操坐大,再要消灭就不可能了。可袁绍却优柔寡断,迟迟不肯作出决定,最后以儿子有病为由,没有出兵。田丰听说后,用拐杖敲打着地气愤地说道:“遇到这样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生病的缘故失掉了,太可惜了!”一个月后,袁绍又突然觉得田丰说的有道理,就发布檄文,派大军攻打曹操。可这个时候已经错失了最佳时机,最终,袁绍被曹操打败,从此开始走上人生下坡路。

从这两件事不难看出,袁绍本有打败董卓、曹操等历史大咖的机会,从而让自己上位,也成为历史大咖,可惜,正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业。

不会用人,最终一事无成

袁绍最终一事无成,除了自己性格优柔寡断,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用人。一开始,袁绍手底下人才济济。田丰、沮授、荀彧、郭嘉、许攸等都是一级谋士,都曾跟随袁绍。就是刘备、吕布等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曾投奔袁绍。可惜袁绍都没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没能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比如荀彧、郭嘉,在袁绍这里不被重用,可到了曹操那里却成为了顶级参谋,并帮助曹操成就一番霸业。再比如沮授、田丰,两人水平不低于荀彧和郭嘉,两人都提出过许多好建议。沮授曾对袁绍提出奉迎天子,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可结果其不但没有被袁绍采纳,反而被削弱兵权。田丰下场更惨,因为反对袁绍讨伐曹操,官渡之战失败,最后被杀。就这样,原本人才济济的袁绍阵营,死的死、走的走,使袁绍成为一孤家寡人,最终一事无成。

本可以成就一番霸业的袁绍,正是因为身上有着鼠目寸光、优柔寡断、不会用人的三个致命缺点,最终把自己手中的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烂,不仅输了这场“牌局”,还输掉了自己的人生。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败给了曹操。因为这场战役,袁绍备受非议。大家对袁绍的战略、战术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接受沮授和田丰的良言相劝造成的。似乎袁绍只要接受了沮授和田丰的建议,就能够打败曹操一样。双方在官渡对峙期间,实际上压力更大的是曹操。当时曹操的手下有很多都叛逃到了袁绍那里,还有很多暗暗与袁绍串通。在官渡之战后,发现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