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3章 剿匪之策(2 / 3)

朝纲崩坏,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野心之徒闻风而动,啸聚于山林,都想着在乱世之中分一杯羹矣。”

说到现实之中,韩融颇有些伤感。作为一个饱读读书的当世大儒,他当然明白眼下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刻。天下枭雄崛起,正是英雄用武之时,黑山军怎么会甘于寂寞,困守山中?

“黑山军之所以如鱼得水,进退自如,皆缘于五行山附近百姓穷苦,民风凶悍,亦民亦匪。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要想彻底根治五行山之黑山军,唯有在大军压境、威震贼寇的同时,救济灾民,给百姓以生的希望,切断贼寇之兵源、耳目,将黑山军困死于五行山中。”

周永缓缓地站了起来,在大帐里走了几步,大脑里渐渐清晰起来。韩融说得这是长久之法,人都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只要给他们生活的希望,他们是不会勾结贼寇,给贼寇通风报信,甚至去当贼寇的。

但这只是一个儒士的良好愿望,人的劣根性不是崇高的道德说教所能感化的,必需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这种乱世靠的就是刀枪,既然民不畏死,那就让他死吧。

周永立即就想到,自他主政幽州以来,一直就忽视了基层组织的建设。由于幽州没有匪患,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可是现在冀州、并州匪患严重,就必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组织。

保甲制度?这是自宋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有利于统治者对农村进行严密的控制。然而,这也是一种反社会、反民主的制度,不仅限制了民众的自由,反而成了坏人作恶的工具。

基层自治委员会?显然不全适宜。根据民主选举的经验,小范围的选举,例如村、乡两级,往往伴随着宗族势力、贿选、暴力、黑社会等等丑恶现象。相反的,大范围的选举,倒如县、郡、州甚至全国,则要文明得多。

周永停下脚步,回到自己的座位,朝韩融拱了拱手:“韩融先生的一席话,

让我茅塞顿开。我们的官府建在县城,政令无法达于乡、村,而乡、村两级多为乡绅代治,没有专人负责,致使乡村空虚。我欲改革乡村两级,由县府派专人到每个乡、每个村担任乡丞、乡尉、乡曹、村丞、村尉、村曹,乡丞、村丞为百姓处理政务,乡尉、村尉负责训练民兵,乡曹、村曹负责调解百姓纠纷。有了这些人在乡村的各个角落,我们就可以随时掌握黑山军的动态。”

“将军大人,这个办法确实好,既可以管理村民,又可以打探匪情,还可以训练民兵以抵抗小股贼寇。”陈纪皱了皱眉头,脸色有些不好看:“但是如此以来,每个县那得多少官吏啊……

“呵呵……陈纪先生,你知道现在每个县有多少衙役、多少县兵吗?”周永既然想好了这个主意,当然也想到了这些官吏的来源:“为了防备黑山军,每个县都有三千多县兵,还有一百多个衙役。如果黑山军不下山攻城,这些人都闲着。所以,这些基层官吏就从这些县兵、衙役中挑选。”

“哦……那倒是可行!”陈纪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将军大人,除了往乡村派遣官吏,我还有一言。如今天下大乱,要想剿灭贼寇,乱世须用重典,对官场要严加整饬,对匪盗要严加镇压。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对于抢劫、烧杀的贼寇一律处死,对杀死、捉拿贼寇者重奖,对通匪、助匪者重罚。要让五行山附近的山民谈匪色变,不敢与贼寇有任何来往,更不敢去当山贼。”

“陈纪先生言之有理!”周永没有想到,文质彬彬的陈纪竟然还有如此凶狠的一面,都说儒家以德治国,其实儒士们杀起人来,一点也不比武人们手软。不同的是,武人们杀人之后不知道推卸责任,儒士们杀人之后他们还会找出一万二千个必杀的理由来。

“将军大人,不管是向乡村派遣官吏也好,还是严厉打击匪盗,虽然可以有效地遏制山贼,但是如今黑山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他们为了生存,就是拼了性命,也要下山来抢劫。我可以肯定地说,今年秋收之际,黑山军将不顾一切地疯狂抢劫。”

华歆一直没有说话,见大家说完了,他才开口。他的意思很明显,长治久安的办法虽然很好,但是现实的威协却刻不容缓,他看了看周永,神色凝重地说道。

“将

军大人,我建议在向乡村派遣官吏、严厉打击匪盗的同时,增加冀州中山、常山、赵国、巨鹿和并州上党、太原的驻军,并且要大张其鼓地开进这些地方,以震慑五行山区的黑山军。”

“我也想往冀州、并州增兵啊……可是为了对付鲜卑人,也是为了我们的定牧计划,大量的兵力驻守在乌桓大漠之上。青州又刚刚抽调了三个大队,再多北方抽调兵力,我担心乌桓不稳啊……”

正因为抽调的兵力过多,周永在乌桓的定牧计划已经受到了鲜卑人的威协。特别是北方各地如高句丽、扶余、沮沃、乌稽、东濊、挹娄、靺鞨等地获得了丰收,肯定会成为鲜卑人抢劫的对象。

“将军大人,我觉得你可以把北方三个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