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鼠口夺粮,格杀勿论!(1 / 2)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粮仓。

钱塘不仅是杭州府下辖的县,更是杭州府的附廓。

附廓,是指该县县衙就在府城的治所里。

如顺天府,有宛平、大兴两县附廓,苏州府城有元和、长洲、吴县三县附廓,成都府有成都县、华阳县附廓,西安府有长安县、咸宁县附廓。

杭州府,有钱塘、仁和二县做附廓。

钱塘。

位于杭州诸县之上。

原因十分简单,这里是天下最大粮仓之一,又是东南军队军粮仓储之地。

但就是这样一座粮仓,在新安江九县决口,分洪淳安之时,拿不出军粮以外一粒粮食,使得前浙江布政使郑泌昌、浙江按察使何茂才只能向江南第一富商沈一石借粮。

可就如海瑞之前呈入京城奏疏一般,沈一石的一切,都该属于皇上的内帑。

如此一来,当初郑泌昌、何茂才向沈一石借的这些粮食欠账,又都归到内帑了。

司礼监已经派人到浙江清点沈一石所有家财,尽管清到浙江,具体来说,是淳安欠账时,没有过多表示什么,但欠账就是欠账,一日不了结,日后就可能变成为害淳安百姓的祸事。

一百万石粮食,价值七十万两纹银,要是等海瑞走后,江南织造局索要,浙江、杭州省府又逼迫淳安,恐怕淳安百姓要连本带利拿出远超这些粮食的银两。

消除祸根。

这便是海瑞手提天子剑调查钱塘江粮仓无粮的真正原因。

不过。

事情过去那么久,想查不那么容易了,之前的粮食要么消耗了,要么报了损,该平的账全平了。

而为了供应胡宗宪军队抗倭,新的粮草早就通过漕运源源不断进到了钱塘江粮仓。

陈粮难查。

海瑞望着钱塘江中堆积如山的新粮袋,无时无刻不在有人拉出,有人拉进,这要是一包一包点数,点一辈子也点不明白。

在钱塘县知县孔令法戏谑的目光中,海瑞拿出随身携带的绳子,在孔县令好奇的眼神中,把麻绳往上一抛,接着又往下一拉,如此往复,海瑞根据绳子上刻度,计算出了粮食的袋数。

朝廷所制麻袋,一袋刚好一石,钱塘县一座粮仓中,就有超过十万袋粮食。

而这样的粮仓,钱塘县中有上百个,一个钱塘,半个大明粮,不外如是。

“孔县令,到现在为止,这座粮仓存粮该是多少?”海瑞问道。

孔令法装模作样唤来管库。

海瑞本是个杀气极重的人,一省十一府,十府知府为他所斩,凶名压江南,这时目光中却没有应有的严厉,淳淳地望着管库。

管库连忙答道:“回海知县的话,该是十万零七十九石。”

“确实吗?”

管库又翻了翻簿册,答道:“回海知县的话,确该是十万零七十九石。”

“这倒是奇了,都说江南粮仓年年遭窃,年年遭鼠,仓储的粮食,不仅没少,反而多出了七石米。”海瑞将查验结果扔到孔令法和管库面前。

那上面所核对的实数,为“十万零八十六石”。

海瑞定定地望着他们:“所存库粮和账面上,多了七石粮,这是为什么?”

粮食组成。

除了粮食本身,就只有水分了。

在储粮中,粮食中的水分会随着空气而减少,粮食会越来越干燥。

自然而然的,粮食重量就该轻了,所以说,储粮,只会有损耗,而不会增重。

库房里的粮食,会少而永远不会多。

现在出现了这咄咄怪事,孔令法、管库的汗瞬间就下来了。

还是科甲正途的知县有几分急智,在管库快要瘫倒的时候,给出了回答,道:“海知县,本县向来注重灭鼠,捉贼,这七石粮,想必正是鼠口、贼口所得!”

鼠口夺粮!

贼口夺粮!

“好!好啊!”

海瑞都不禁笑了,笑得是那样的冷,“拿下!”

在新安江九县决口真相揭露,海瑞剑斩十府知府后,锦衣卫浙江千户所对海瑞的保护,就分成了明暗两方面保护。

海瑞身边,一直跟着八骑锦衣卫缇骑,而在暗地里,也有两队锦衣卫缇骑在跟着。

命令下达。

八名锦衣卫缇骑立刻将孔令法、管库拿下。

明朝省以上衙门大牢的提审房,都是明暗两间。

提审犯人在外面的明间,记录口供的人在隔壁暗间。

据说这样问案便于套供,犯人因见无人记录,就往往会把原本不愿招供的话不经意间说出来。

钱塘县作为杭州府附廓,杭州府又是浙江省治所在,衙门一应规制,就参照了省府。

但海瑞却不喜这种阴谋之术。

在提审房后,没有直接坐下,把目光望向了侧面关着的那条门,大声说道:“过来,到这边当面录口供!”

沉寂了一阵,那扇门开了,一个书办托着一个木盘上面摆着一叠录口供的纸,一只砚盒和一支笔,如幽灵般走出来了,带上了侧门,站在那里望着海瑞,不知道该到哪录口供。

海瑞一指自己主审官坐的那个大案,“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