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集体圆寂,六颗舍利!(1 / 2)

报国寺。

又叫双松寺。

在辽代时始建,后遭废弃,于大明朝成化二年,宪宗皇帝遵母后之命于报国寺原基址上敕建新庙。

从报国寺碑文来看,寺院的兴建,是宪宗皇帝为其母,孝肃周太后祝禧而建。

有碑文:‘今即宣武门外撤旧建佛寺而新之。发内库之金以市材鸠工;不数月而告成焉……乃原圣母之志,名曰大慈仁寺,广渡僧众,俾居其中,祝禧迎贶……’

但这仅仅是建寺的表面理由,而其真正的建寺原因,是为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而建。

寺庙建成后,孝肃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在此出家,宪宗皇帝就把这位国舅爷任命为方丈。

相较于其他寺庙,报国寺算是比较小的,占地不过五亩,分中、西两路殿宇,中路四进院落、西路六进院落,单体建筑总计不过三十四栋。

但在这寸金寸土的京城,能有这么大的寺庙,也是不易了。

更何况报国寺的坐、朝不俗,坐北朝南,颇有几分皇家寺庙的意味。

有殿五进,后有毗卢阁,高三十六级,可以眺望西山远景。

阁下有瓷观音像高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字轮,为景德镇瓷窑所贡献,是京城八宝之一。

谓之窑变观音,梁间悬《胜果妙因图》一轴。

寺内还有《五彩天尊仙女》一轴。

可以说是当世神圣之地。

锦衣卫缇骑、五城兵马司兵马的到来,将之团团围住,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与寺庙之气不合。

必有杀伐。

陆炳、张元功下马处,报国寺方丈,神佛转世身的慧真**师率众僧已经在等待了。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陆炳和慧真**师是熟识,以佛礼相互见礼,气氛倒是还算融洽。

“听闻妙法被焚于东直门外,我便知那是果报,而西直门外的独眼石佛出世,我便心生了然,知道必有孽障,于是提前闭了寺门,迎候两位都指挥使大人的大驾。”慧真**师及胸的白发长髯在抖动,叹息道。

一东一西,两个直门,两件神迹。

慧真**师不愧是世事洞明的人,一听说神迹,就知道是假的。

妙法**师在进京后,与其他六位佛门**师,没有住在驿站内,而挂单在报国寺。

现在,妙法**师在东直门出了事,那西直门的事,显然就与其他六位佛门**师有脱不开的干系。

所以,慧真**师为避免伤及无辜,提前劝离了入寺上香的香客,闭了山门等候。

“多谢**师。”

陆炳以佛手礼表达感谢,直言不讳问道:“敢问**师,妖僧在何处?”

“请随贫僧来。”慧真**师引领着陆炳、张元功进了山门,过了一进院正殿,来到了二进院正殿的天王殿前。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悬山顶,殿前阔大的院子里,堆起了六座简陋且粗糙的高台,是由易燃的松木搭建。

而且,在高台的底部,添加了猛火油,只要点火,高台及高台上的一切,都会随着烈火烧的干干净净。

弘源寺方丈、云溪**师,琅琊寺方丈、悟法**师,飞仙寺方丈、灵梦**师等六位国朝大寺的得道高僧,朝廷敕封的**师,就盘腿坐在六座高台前。

陆炳知道,这六位佛门**师,就是西直门外独眼石佛出世的幕后黑手了,而如此情形,也有了些许猜想,没有急着抓人。

七窍玲珑的慧真**师松了口气,望着陆炳,沉着声调,道:“万望都指挥使大人成全,饶恕七寺僧众。”

成全、饶恕。

慧真**师说的是两件事。

这设下的高台,不妨说是佛门圆寂台。

眼前这六位佛门**师,受人尊敬了一辈子,临死之前,自然不想入诏狱受刑,遭受审问,想求个体面,而这,就需要陆炳这位锦衣卫都指挥使成全了。

大明朝。

和许多以前的朝代一样。

都讲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反之。

在连坐上,也丝毫不心慈手软。

享其福,承其祸,不外如此,因此,别觉得有无辜。

妙法**师、云溪**师等七位国朝**师的所作所为,既是抗旨不遵,也是违大律。

于圣旨、于律法,不仅七位**师要死,寺中僧众也跑不了。

想要不连坐,就需要陆炳这位锦衣卫都指挥使从中转圜了。

“**师所请,弟子不敢不从,愿意成全。”

陆炳点点头,又摇摇头,道:“但饶恕一事,弟子只能做到保住七寺僧众性命,余者,为弟子所不能。”

和妙法**师一样。

妖僧当被万火焚身,妙法**师被踹入火鼎活活烧死,是变相执行了大明朝律法,云溪**师等六位佛门**师在圆寂台上死去,也是变相执行了大明朝律法,这个成全,陆炳能许诺。

但对兴佛寺、弘源寺、琅琊寺、飞仙寺等七座大寺庙的连坐,陆炳却不能完全应允。

正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