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阉人成党(1 / 2)

夜深了,奉天殿中,一盏烛火照亮堆满奏疏的御桌,

朱元璋翻看着来自十三省的奏疏,时而皱眉,时而叹气,提笔在上面写下自己的意见,

他亲笔朱批,每至深夜,早已成为日常,

御桌旁的陶碗之中,装着凤阳的毛豆腐,散发着淡淡的臭味,吃进嘴里却带着软糯的甘甜,

自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以后,他就习惯自己准备吃食于深夜食用,缓解饥饿。

“老四,他干得不错。”

朱元璋看着朱棣呈上来的军情捷报,自言自语感叹了一句,想起了朱允炆白天说过的话,

皇太孙那番话语看似是在溜须拍马,但绵里藏针,刺进了他的心里,

不是刺痛,而是令他感觉到,朱允炆的确懂他,

“老四,确实过于类我。”

情感上,朱元璋的确是在把朱棣当做自己最器重的后代之一培养,

在军事上,朱棣骁勇善战,有大局观,有谋略,也有临场指挥能力,

在政治上,他也有极强的敏感度,手段强硬,

在经济上,他也令北平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

而且老四并不满足于此,时常上疏,汇报清剿元朝余孽的进度,如今已经屯兵日久,只待一个好时机,

他很赞赏。

但从事实出发,朱元璋却不能让朱棣接自己的班,只能让他为“天子守国门”,

无他,朱棣太像自己,

同样的习惯军伍生活,同样的有丰富的种田经验,同样的熟悉穷苦百姓的日常,

如果让他上位,不符合古往今来守成之君的德行,

他适合开疆拓土,作为镇守国门的一把利剑,一柄尖枪。

可朱允炆的那番话,却让他不由得陷入思考。

古来守成之君,都如同朱标一般,

沉稳,儒雅,擅长开解他人与自我开解,开辟盛世图景,

可在那之后,因为皇帝做得太好,臣子们操心得太少,

那些臣子们就开始为子孙后代谋求福祉,以求千年万年的延续,

忠奸之辨……

哪怕改朝换代,他们改换门庭,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由此盛世逐渐衰落,陷入世家皇族互相牵制,越陷越深的泥潭。

就算他自建朝以来,杀了不知多少世家,

但那么多的功勋臣子,那么多的建朝元老,哪里是他杀得完的,

铲除了一个世家,越来越强大的明会孕育出另一个世家,

他不是讳死贪生之人,

那么当他去世以后,大明也定然会陷入和其他王朝一样的循环。

朱元璋曾以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承有度之法比一个强大的君主更重要,

只要对后代做好教养,大明一定能千秋万代,

但朱允炆却说,强大的君主比法理更重要,

如果子孙后代没有他这么睿智的思维,没有他这么强大的精力,更没有他的武力傍身,也许会将大明,带向衰落,

更要命的是,他从内心里认为,的确如此,

朱允炆这个皇太孙,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朱标的稳重儒雅,可以将大明带向一个安稳世治的巅峰,

但,在那以后呢?

朱元璋缓缓放下了朱棣的奏疏,手掌在御书桌上抚摸,日渐混浊的眼底出现了一抹难言的疲惫,

即将年满六十岁的他再能干,也不可能在百年之后能盯着子孙后代,

但如果没有绵延久长的大明王朝,他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这个世界上有人真的懂他,

而这个人,恰好是他的孙子,

若是其他人当着他的面说那些话,株连三族已经是最轻的责罚,

换成皇太孙,那么深藏在他心里的一切,对于要继承他皇位的亲孙子来说,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

“咳咳。”

朱元璋咳了两声,便有太监走上前来,

“咚咚。”

皮肤白皙泛冷的小太监在他身前站立。

“明日午歇的时候,让朱允炆来文华殿见我。”

召见,必须要召见,

有些话,只能他们爷孙三能听,能说。

“是。”

小太监低头离开。

朱元璋了却一件心事,重新看起奏疏来,

但片刻之后,脚步声便打乱了他的思路,

朱元璋抬起头,竟然是刚出去的小太监,顿时语气有些不悦:“何事?”

“皇太孙未眠,他早已传话来,说正在等着圣皇召见,但若未得召见,不许打扰。”

朱元璋瞳孔微微放大,很快说道:“叫他来见。”

朱允炆难道在等自己召见?

或者说,他意识到自己会召见他?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已经没有了批阅奏疏的心情,

他给自己倒了杯茶水,吃起毛豆腐来。

不多时,红色的灯笼便照亮了奉天殿的大门,

朱允炆瘦弱的身影被身后的烛光拉长,尖细的脑袋,刚好接到了御书桌旁,活像一根尖锐的黑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