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后的早晨,
山东派去的那一支锦衣卫十人小队完成了初步的任务,的确探查到了白莲教的踪迹,
他们十个人决定分开,分成五组往不同的方向去查探,说明已隐匿身份,扮做流民,暂时还不需要支援,
【山东灾情至此,却隐瞒不报,已酿成祸端;幸得布政使精干勤政,已于三月初布发粮种,督促垦田种粮;来复粮船经由寺庙分发,已全数分给灾民,未发现白莲教插手迹象;白莲教坛依存,信众或已四下逃离,臣属正在追捕。】
“来复啊来复,你宁愿顶着恶名,也要骗来狗大户的钱去赈灾,到底想要干什么?难道你真的不沾因果,要做真佛?”
他要了户部/吏部/工部的卷宗来看,划定了一些可能生乱的县域,但实际情况还要根据锦衣卫的汇报来确定。
“到了,在大本堂中候着,方孝孺在同他讲《数》和《算》。”
许三记性奇好,原原本本地将方孝孺说过的话说了出来:“他只是说指挥使大人所思精妙,并不太懂,还在琢磨着【交换律】和【结合律】呢,说是:‘浑然天成,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八卦生四象。’”
“真的有那么妙吗?”
“圣孙,你可回来啦!”朱允炆突然的出现令方孝孺仿佛抓到了救星,一下子扑了上来,“博洽大法师听说这边是您赠予的宝物,追着我问这宝书之中的问题,我却是一个都答不上来,给太孙丢脸了。”
也是,就凭他只会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的劲儿,估计再学十年也沉浸不进去,
“这数字千变万化,如同一个完整的世界一般。”
显然这个和尚已经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仅凭本能反应在回答问题,
博洽突然停了下来,看了朱允炆一眼,眼神迷离,似乎在思考:“以数推数,再以数算数,以数喻数,数字便是数字本身,数字便是一个庞大的世界。”
博洽脸色霎时间便红若熟桃,显然是堪堪反应过来,
“只是看看而已。”博洽没好意思,“很多地方还未看懂。”
“一知半解罢了,很多地方还需要太孙解惑。”
朱允炆拿起了稍薄一些的《数》,低声询问道:“你对数怎么看?”
朱允炆脸上的笑容更浓了,短短一两个时辰的阅读,就能记住且报出这些“数”来,而且毫无凝滞之感,着实是用“天纵奇才”都不足以形容,:“这便是赠予你的宝物,名为《数学》。”
朱允炆不想听这些奉承的话,问道:“那你觉得,相比于现在的通用算术书,有何不足?”
“你莫不是在拍我的马屁。”朱允炆笑着说道,“认真地说,不许胡说八道。”
方孝孺有些傻眼了,他连基本的乘法交换律都搞不懂,这博洽就已经自学到方程了?
朱允炆说道:“看来这两本宝物,的确适合你。”
这个和尚从小便想要做官,却因为早慧看破了官场的腐败和糜烂,最终放弃了这条路,
之所以遁入空门,
一方面则是心高气傲,认为自己才学过人,却是无人拾得的一枚沧海遗珠。
他年纪轻轻便考取举人身份略过不谈,
而且正是因为对经文的理解,他才能说出:数字便是一个庞大的世界这种话来,
博洽连声道谢:“感谢指挥使大人赠予宝物!”
在赠物之后,一般是招徕环节,
朱允炆下一句话便好似走进了他的心里一样:“听说你认识姚广孝?”
“怪不得我见你第一面就感觉有福缘!”朱允炆当即合掌而笑,大声说道,“再拿一份去,交给同样喜欢数算的人一起看,过几日,我再叫人唤你。”
博洽高兴得不加掩饰,当即便高声呼喊道谢,
这就算,达成合作了?
一次达成两个事情,就连一向沉稳的博洽也不由得有些失态了,连忙收敛了几分,
有人欢喜有人忧,
感受到朱允炆看向博洽眼神中蕴含的那种期许与欣赏,他本来就有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数》《算》两本书,毕竟还没有公开付梓,
多出来的那一份,方孝孺还是出于私心,想自己留下的,
“唉.....”
罢了,他也不是学算术的那块料。
“太难,假若推而广之,【加法】与【乘法】的章节也许就足够。”博洽沉思片刻回答道,“日常用度中,需要用到这两种算学。”
“讲给谁听?”
博洽愣住了,半晌之后才摇头:“臣不敢。”
“那你便将这两本《数》与《算》拿回去看吧,下个月初我将开试听学堂,国子监学生和皇室宗亲皆可来听,你也可以在大天理寺中帮我宣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