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天心古道(史思明之死)(2 / 3)

手刃刀芒 A4纸条 2388 字 3个月前

连环骗,在仕途上平步青云,还被提拔为将军,获取了皇帝赐汉名“史思明”的荣耀。

史思明为达目的残忍至极不择手段。

就在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时,令史思明经略河北。史思明就像个恶魔般,带着部下剽掠抢夺,杀人取乐,就连手无寸铁的百姓他都不放过。大唐裨将张兴被俘,史思明想让其归附,不从,就锯杀了张兴。

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自立为帝后,史思明觊觎安氏的老窝范阳,那里有堆积如山的珍宝让史思明垂诞三尺,他想扳倒安庆绪将范阳据为己有。

当安庆绪被唐军打败,逃往邺郡(今河南安阳)时,史思明趁机跟进,他一面重兵防备,一面派使者招抚安庆绪的麾下大将北平王李归仁(率军逃亡范阳),李归仁率领的曳落河、六州胡人归附史思明,他们一路掠夺的财宝都被史思明没收,李归仁率领的同罗部不服,史思明就对其发兵,击杀三千余人,轻松进入范阳,他不断扩充兵力。

安庆绪得知史思明的兵势盛猛,心中不免担忧焦急,他想除掉史思明。史思明早就对安庆绪的弑父称帝心存不满,可实力不允许他蛮干,毕竟安庆绪杀安禄山这件事,安庆绪一直对外宣称安禄山是上山修仙去了,因而叛军是依然拥护安庆绪的,史思明决定归顺唐朝,避祸为福。

虽然安庆绪称帝了,但不久就被唐军打败,灰溜溜逃往邺郡,在邺郡扩展军备,他想东山再起。

毕竟人家是安禄山的儿子,不差人脉。安禄山的老部下蔡希德、田承嗣等人纷纷来加入他的阵营。

安庆绪发现这些人群中并没有史思明的影子,就严重怀疑史思明对他有二心。

他赶紧安排宰相阿史那承庆、亲王安守忠和部将李立节三人,带了五千骑兵打着“调兵”的旗号来范阳,准备抓取史思明的把柄。

史思明听说后,知道他们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他并没有惊慌,而是设好埋伏,亲自率领几万士兵出城迎接。

当见到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后,他将所有的迎接礼仪都安排到位。

本来他们就和史思明之间就有交情,一番客套下来很快消除了他们的戒备之心。

史思明看火候到了,就让人对阿史那承庆等人说“诸位远来,将士们不胜欣喜,但身为边卒素来胆怯,见大军前来惶恐不能自安,愿弛弓解甲,以慰众心。”阿史那承庆等人应允。

史思明热情洋溢地带他们进了范阳城,引入早已设好的宴会大厅,热情款待,这些人早就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了,他们正喝酒喝得起劲,史思明一声令下,阿史那承庆等三人全部被捆绑了。

史思明拘禁了阿史那承庆,斩杀了安守忠、李立节,奉表以所辖十三郡及八万兵士归降朝廷,又联络河东节度使高秀岩一同投降。

唐肃宗一看可高兴了,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其七个儿子也都被封官。他在范阳招兵买马,与叛军暗地来往,等待时机继续反,反,反。

史思明表面归顺唐朝后,想再掀反旗,那个跟随史思明快三十年的耿仁智表示反对,他大声说“人终有一死,若为忠义而死,是死得其所。如今再随你反叛,不过是苟延残喘,还不如速死为好。”

史思明听后暴怒,二话没说,亲手用棍猛击老部下的脑袋,致使耿仁智脑浆崩裂而死。

紧接着,史思明瞄准了安庆绪,他决定干掉他。

安庆绪退守邺城之后,很快东山再起。

唐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等率20多万大军,号称60万,准备一举拿下邺城,安庆绪仗着邺城各方面防护措施都不错,誓不投降。他一边拼死抵抗,一边向史思明求救。

史思明倒是来了,还打败了唐军。

他此举当然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安庆绪向天下宣布自愿将大燕皇帝之位让给史思明。

就在那种紧急的状况下,安庆绪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让位。他派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称臣,等待史思明解甲入城后,奉上皇帝印玺。

史思明心中暗喜,故作姿态卑微回复道“愿作兄弟邻国,互为表里,鼎足而立。称臣之事,万不敢接受。”这使安庆绪完全放松了戒备,他大喜过望,请求与史思明歃血结盟。

安庆绪愚蠢地相信了,他带着一些人进入史思明大帐,准备结盟。

见到史思明,安庆绪叩头下拜说“作为臣下我治军无方,丧失东西二京,久陷重围,没想到大王看在太上皇的情份上,远来救危,使我得以复生,恩深如海,终生难报。”

史思明立马原形必露,他怒道“丢失两京,何足挂齿!你身为人子,杀父篡位,天地不容。我要为太上皇讨伐你这个逆贼,岂能被你的谄媚虚辞欺骗!”

就这样安庆绪连同自己的四个弟弟都被史思明活活勒死了,史思明又诛杀了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人。

接着,史思明率军入邺城。喜欢屠城,每次攻陷城池,都杀光老弱男丁,凶残毒辣的史思明,给邺城带来一场浩劫,安庆绪留下的亲军3300多人被杀,兵马与地盘被占,全城血雨腥风!史朝义留在相州镇守,史思明回到范阳称帝。

史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