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章 用煤气罐!(4 / 6)

是。

回收站对外表的还是码头以及东风船务,只是最近才张开旗鼓在工业区开了个能源回收工厂。

没看人事名册和管理账的人不知道回收站体系下到底有多少职工,关于这个数据目前只有周亚梅和李学武知道,也算是时代下的机密了。

如果让外人知道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街道组织竟然有庞大的人事结构,人家会怎么想?

东风船务有船员和机务,有运输工人也有管理干部。钢城回收站有正经的经销组织人员,有汽车货运司机,也有办公室职员。

两个单位看起来没有任何异常,唯独经营位置有点偏僻,还有个神秘的门卫和保卫组织。

这些门卫和保卫从来不跟他们接触,就算是一个锅里吃饭,也有自己的小圈子。

周亚梅这两年在李学武的示意下开始在钢城以及整个辽东地区招收可以培养的年轻人。

现在回收站体系的人员结构还是有些单一了,要更多地往里掺沙子,看不出本色才行。

只京城来的那些顽主们他就不敢扎堆使用,除非是都安排在船上,进行物理隔离。

这三年他要在集团大展拳脚,也要在辽东开疆拓土,要在关键的三年时间里一举奠定回收站体系在整个东北的根基。

同时他也在调兵遣将,充分给予回收站这些人建功立业的权利和机会,尽最大可能给予人事保障。

京城有发展,但限制太多,他轻易不敢大面积铺开了运营。现在的发展模式虽然缓慢,但更保险。

单线上依靠红星钢铁集团发展,经销只做联合贸易管理中心的生意。大面上依靠老兵圈子建立下级经销体系,绝不能把这些利益攥在手里。

就连回收站,收破烂的业务都“外包”出去了,沈国栋已经将手从这个上面抽了回来。

其实也到了不得不抽回来的时候,每天从大仓库出去的三轮摩托车和三轮自行车实在是太多了。

他在李学武的提醒下及时抽手,将回收站真正经营成了合作社,把牌子挂在街道,只保留了废品的集中回收和处理的权利,这份眼力见已经得到了默许。

默许什么?

默许回收站继续使用那块牌子,不仅可以回收废品,还能进行二次旧商品的经营。

街道有干妈的照拂,但街道不是干妈的,回收站人多了,自然要规范化,合理化。

现在你去回收站找麻烦,连正经的管理都找不到,因为这是合作社啊。

你找沈国栋,这小子现在是街道的干部,还挂着一个副主任的岗位,你怎么找他的茬儿?

你说回收站经营体系不合规,可这本就是街道的管理范围,那些蹬三轮也好,骑三轮也罢,收废品和搞运输的那些人都是街道挂靠的正经人。

明明回收站就摆在那,就在经营,可背景完全虚化了,更像是一家小集体企业了。

街道那些人也算知道感恩,投桃报李,这些年沈国栋没少往街道投入,包括他们这些管事的。

多少次有人去函询问街道是否有回收站这家单位,街道回函都是肯定地做了答复。

不然你觉得钢城也好,吉城也罢,乃至是边疆,这回收站的体系怎么可能如此牢靠。

正因为基础打的牢,再加上京城的体系已经完成了重建和变革,李学武才敢放手给沈国栋和于丽。

他在东北指挥经营,借助京城的调动以及钢铁集团在东北的布局,是要将触角伸出去。

如果说钢铁集团的经营范围是动脉和静脉,那回收站体系就是毛细血管。

他可以给周亚梅压阵,让他们放手一搏,甚至随时都可以调动钢铁集团的影响力来帮助他们。

同样的,东北在发展,边疆也在努力,在精准完成经济网络布局的同时,他也在大练兵。

三年时间里,足够这些人成熟起来,而新招募的年轻人又能提拔起一批得用之人。

在经济完全开放之前,李学武有足够的时间布局和调整,回收站经销体系一定有机会开遍全国。

他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而除了他,谁又能知道这份野心和规划呢。

周常利等人反正是不知道的,李学武也不会说给他们,这就是管理者的手段。

从他到钢城算起,已经有将近20天了,可他一次都没有去码头,去青年俱乐部。

原因很简单,既然要用周亚梅,就不会彰显他自己的权威,他的权威也不用刻意彰显。

尤其是为了以后更方便利用集团在东北的影响力,他还是站在背后为好。

所以周亚梅提到周常利他们要来拜年,李学武也只给了他们一个早晨的时间。

昨晚周亚梅就包了好多的饺子,为的就是今天招待他们,所以一早晨的饺子很快就上桌。

今天人多,但关系复杂,周常利和赵老四是奔着李学武来的,心怀忐忑。

周亚梅已经找过两人谈话,没提是李学武的安排,可语气中的干脆他们是读懂了的。

李学武没去码头,他们不能不来拜码头。

既然周亚梅都做了这样的安排,就说明已经得到了李学武的认可,他们更应该听听李哥的叮嘱。

这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