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他的时代到来了!(原创奥运为雪糕(5 / 13)

惊呆了!

无数西方观众在这一刻喃喃着上帝,只可惜他们的上帝似乎也沉浸在这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东方美学中。

无暇他顾。

这是路宽利用巴可公司的全息投影技术做出的效果,也是这一世的奥运会和科技结合更紧密的典型改进之一。

五环升空,鸟巢的一方天空下,焰火爆燃,染映了整片天空。

璀璨的焰火之下,林妙可站在红毯上,清亮的歌声传遍了鸟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此时的鸟巢和神州大地,已然响彻了这首第二国歌!

五星红旗在鸟巢中央冉冉升起,场内国人的声浪化作洪流,将《歌唱祖国》的旋律托向云霄。

中国女孩清亮的童声仿佛像一束光,和漫天的焰火一起,刺穿了近代国家屈辱的阴霾!

为什么北平奥运会被称为“百年奥运”?

1908年,南开学生在《天津青年》杂志提出震撼民族的“奥运三问”:

我们泱泱中华!

何时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何时能获得奥运金牌?

何时能举办奥运会?

教育家张伯苓在1909年考察欧洲归来后,将奥运精神宣诸于国人,并断言:

“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

镜头划过看台,大领导在唱,抗战老兵在唱,港澳台同胞在唱,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在唱。

还有观礼台贵宾区的几位老人,也在唱——

袁隆平院士,想起了1961年饥荒时在稻田里发现的那株天然杂交稻,烈日下佝偻的脊背终于挺直,如今每一粒稻谷都饱含着十三亿人端稳饭碗的底气;

黄旭华院士,想起了1958年隐姓埋名时画在算盘上的核潜艇草图,三十年未归家的游子,此刻听见渤海湾的浪涛正与鸟巢声浪共振;

孙家栋院士,想起了1970年“东方红一号”升空前的暴雪夜,酒泉发射架上结冰的螺丝刀,如今化作满天星辰坠落在鸟巢的钢架间闪烁;

北平某处,已经97岁高龄的钱学森院士在病床上,勉力坐直了身体,眼眶泛红地清唱着《歌唱祖国》。

他永远不会忘记,1955年走下飞机舷梯那一刻的心中所想——

我要把余生都奉献给国家,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凭什么不能搞?

还有在指挥室中手握对讲的路宽。

他只是一个电影导演,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在民族崛起的征途上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试图在文化战线逐步竖立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此刻的泪盈于睫,是穿越者心中奔涌的无限感慨与自豪。

看台上,小刘身边的张纯如已然泪如雨下。

她清澈温柔的眼眸望向这片历史的天空,庆幸自己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祖国的盛会。

千年帝都的夜空中,那每一朵绽放的璀璨烟背后,仿佛有来自平行时空的“她”,在天国注视着自己。

谢谢你这一世走了下去,你值得这世间一切的美好。

倒计时结束、焰火表演结束、升旗仪式结束。

2008年北平奥运会的上半场,就在这样令人疯狂的氛围下开始了。

一束青光刺破黑暗,如盘古开天之斧劈向鸟巢中央。

羊皮纸色的巨卷沿中轴线缓缓铺展,长147米、宽27米的荧白画布上,一滴虚拟墨汁自穹顶垂落,在9万双瞳孔的注视下洇开、游走。

墨迹化作山峦逶迤,晕成江河奔涌。

舞者黑衣悬腕,以足为笔踏浪行吟,袖风扫过处,青绿山水在电光间层迭晕染。

忽而笔锋陡转,烽火长城从墨色里拔地而起,砖石缝隙渗出赭红,似未干的血泪。

看台上的观众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看过《塘山大地震》的中外观众应该能够想起电影开头的那一幕,也是如同画卷般展开。

只是眼前的卷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九万人的注视下演绎着五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码。

观众席上的呼吸声集体凝滞,这不是技术呈现的奇迹,而是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涅槃重生。

路宽在这一部分中砍掉了上一世的两个《夏风》、《雨雾》舞蹈节目,加强了对东方美学意蕴的阐释,让沈巍进行了更加紧密的水墨舞蹈安排。

因为这一世开幕式下半场的现代部分更加充实,不惧怕上半场的古代部分惊艳太多,可以尽情发挥去震撼外国观众的眼球!

于是当舞者以身躯为笔锋,在荧白画卷上挥洒出《千里江山图》的层峦迭嶂时,西方观众第一次感受到了何为“气韵生动”。

像素与水墨的媾和中,宋代山水画的留白成了最奢侈的特效,每一处飞白都是文明基因的显影。

目瞪口呆,这是全世界实时观看的二十多亿观众的真实写照。

这种贯穿人类历史、镌刻在基因中的美,即便他们理解不了,这一刻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景仰和认同。

但前提是,需要通过路宽、张一谋这样的艺术家的手去描绘出来。

场上突然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