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郎神的闲谈(2 / 4)

“蜀守冰,凿离碓,辟(避)沫水(指岷江)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从此,蜀地成了天府之国,有了沃土万里。

古代,治水可是大功,治水者往往会被封神,成为神仙,就如大禹治水一般。

于是,李冰离世后,蜀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念念不忘,遂开始祭祀李冰。

李冰也由此踏上了神格化的道路。

最早记载李冰为神的,当属东汉的《风俗通义》,其中记载了“李冰斗蛟”“李冰斩河神”等传奇故事。

其《风俗通义》原文节选如下:

秦昭王遣李冰为蜀郡太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

江水有神,岁取童女二人以为妇,不然,为水灾。……冰厉声曰:“江君相轻,当相伐耳!”拔剑,忽然不见。

良久,有两苍牛斗于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极,当相助也。若欲知我,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薄乃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

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

……

即在《风俗通义》的神话故事里面,江水里出了河神,每年都要娶两个未婚少女做媳妇,否则便要大发水灾。

李冰之神与江神展开决斗,最终斩杀江神。

人定神天,神干的不好,取而代之。

李冰又有治水的功绩,自然就成了水神,江神。

后面,李冰之神又经历过很多的版本的演变。

到了北宋的时候,形象逐渐演变成:

“其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之灌口‘二郎神’。”

李冰形象的变化,或许与唐朝中期毗沙门天王相关的形象有所关联。

那时黄巢还没出生,还是有贵族之分的。

唐朝正值盛世,百姓百姓求美,求贵。

有“五姓七望”之说。

那神明的形象,自然得迎合百姓的喜好,好有香火信仰。

于是。

很多神话人物,就开始贵族化,年轻化,俊美化。

比如毗沙门天王的哪吒三太子。

李冰的形象也变成了少年郎君,但这很明显与李冰的形象还是有一些差距。

那,怎么办呢?

人们便设想李冰有个儿子,灌江口二郎就此诞生,也就是李冰之子。

灌江口二郎取代了李冰,成为民众信仰的主角。

李冰治水的功绩也被分了一部分给他的儿子。

正所谓:“子承父业。”

这也没什么问题。

这便是灌江二郎的故事,他代表着“二郎治水”,是水利之神。

这个时候,其实二郎神应该是姓李的。

是李二郎。

灌江口二郎在民间的信仰极为旺盛,蜀地各处纷纷为灌江口二郎建庙立祠,香火不断,其信仰之风盛行一时。

……

在二郎神的纷繁传说里,除了前文所述的李二郎,还有一位声名赫赫的“赵二郎”。

下面就再讲一下,“赵二郎”的故事。

赵二郎,也就是赵昱,字仲明,号称赵侯仙师,赤城王、显应侯、清源妙道真君。

没错,若是细究的话,“清源妙道真君”这一尊号,最初实则属于赵二郎。

介绍一下。

赵昱,是隋朝的眉山太守,其籍贯为东晋时蜀地峨眉。

他与兄长赵冕一同拜高道李珏为师,于青城山潜心修道。

《方舆胜览》载:

“赵昱隐青城山,隋炀帝起为眉山太守。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率甲士千人夹江鼓噪,昱持刀入水,有顷,潭水尽赤,昱左手提蛟头,右手持刀,奋波而出。”

“时有佐昱者七人,即七圣是也。”

“一日,弃官去。后嘉州水涨,蜀人见昱云雾中骑白马而下。”

《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这个版本更详细,记载如下:

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一珏隐青城山。

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

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其水汛涨,漂淹伤民。

昱大怒,时五月间,设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馀人,人万馀人,夹江鼓噪,声振天地;昱持刀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崩,吼如雷。

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

时有佐昱者七人,即七圣是也。

公斩蛟时年二十六岁。

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因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青雾中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波面而过,乃昱也。

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称“灌口二郎”。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