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受封天庭仙官(2 / 3)

幻。”

下界的玉簪,乃是王母娘娘醉后遗落的发簪所化,带着王母娘娘的仙气与灵韵,降临人间。

宋代的王安石亦有一首《玉簪》之诗,也记载了此事,即:

“瑶池仙子宴流霞,醉里遗簪幻作。”

此时此刻。

以“玉簪”来比喻王母娘娘,实乃再贴切不过。

玉簪,其冰肌玉骨,清姿卓绝,绽则尽显古典美人之韵致,恰似王母娘娘超凡脱俗、仙姿缥缈之气质,浑然天成,无一丝矫揉造作。

萧辰想到此处,心中豁然开朗,手腕轻转,提笔挥毫,笔锋游走间,一首《咏玉簪》跃然纸上,正是:

“殿后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玉簪真国色,开时节动天庭。”

此在萧辰的一番精心改动之下,诗句愈发契合王母娘娘那尊贵无比、超凡脱俗的气质。

“情”字与“庭”字押韵巧妙,读起来朗朗上口,似珠落玉盘,更添几分诗意与韵律之美。

瑶池王母见状,眼中闪过一抹惊艳之色,朱唇轻启,轻声吟诵:

“……唯有玉簪真国色,开时节动天庭。”

好的诗句,是很有震撼力的。

犹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豪迈洒脱,尽显豁达胸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自信昂扬,彰显非凡气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含蓄隽永,蕴含无尽情思,令人回味无穷……

而此句“唯有玉簪真国色,开时节动天庭。”也是如此,写尽了瑶池王母的国色芳华,风华绝代。

仿佛透过此诗句,可窥见玉簪(瑶池王母)于天庭盛放之时,那震撼人心、美轮美奂之绝景。

“殿后芍药妖无格……唯有玉簪真国色,开时节动天庭。”

此《咏玉簪》之诗,随瑶池王母之吟唱,于瑶池之上悠悠回荡,如仙乐飘飘,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瑶池王母亦乃爱诗之人,念诗之时,神情专注而沉醉,仿佛与诗中之景融为一体。

周围的仙子们听闻此诗,皆纷纷围拢过来,如众星拱月般将萧辰和王母围在中间。

原本嬉笑打闹之声,瞬间寂然无声,唯余那悠扬诗句,于空气中飘荡,似有魔力,引人入胜。

“唯有玉簪真国色……写得真好啊。”

她们的脸上满是惊叹与钦佩之色,交头接耳地议论着,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诗写得真好,将王母娘娘比作玉簪,简直是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一位身着粉色仙裙的仙子轻声说道,眼中满是崇拜。

“是啊,那‘唯有玉簪真国色,开时节动天庭’,把王母娘娘的尊贵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想到这一名天兵居然有如此才华,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另一位仙子附和道,目光中满是赞赏,眼神中流露出对萧辰的钦佩。

就连此时的玉兔精。

以及和此前为萧辰脱靴,心中颇为不服气的素娥仙子也是如此。

毕竟,她们是月宫仙子。

而从古至今,下界颂月的诗句颇多,数不胜数。

她们身为月亮上的神仙,也是能感受到这些“咏月诗”的。

三界诗句虽多,但能超过这首《咏玉簪》的,却并不多见。

瑶池王母微微一笑,那笑容如春绽放,美得动人心魄,令人目眩神迷,仿佛世间万物皆失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三界粉黛无颜色。”

用来形容此时的一展笑颜的瑶池王母,再恰当不过。

“好诗!真是好诗!”

瑶池王母缓缓走到萧辰面前,目光中满是欣赏,轻声道:

“杨过山,你这首《咏玉簪》当真是妙不可言,不仅诗韵优美,更将本宫与那玉簪巧妙相连。”

“让本宫仿佛看到了玉簪于天庭盛开之时,那震撼三界之景象,实乃难得之佳作。”

“杨过山,你果真是才情出众,不负本宫期望。”

萧辰微微欠身,面带谦逊之色,恭敬道:

“王母娘娘谬赞了,能得娘娘亲自研墨,小仙已是感激不尽,此诗不过是灵感乍现,偶得之作罢了。”

“能得王母娘娘如此夸赞,实乃吾之荣幸。”

话虽然这么说。

但其实,萧辰心中暗自思量,他这一番谦逊之态,不过是为了进一步获取瑶池王母的信任,为后续谋取更大的利益做铺垫。

王母娘娘轻轻摇头,道:

“你的才华,本宫今日算是见识到了。”

“此诗,本宫甚是喜爱,便将其收录在本宫的诗集之中,让三界众生,皆能领略到这其中的诗词美妙。”

萧辰连忙再次欠身,道:

“多谢王母娘娘厚爱,我定当再接再厉,不负娘娘期望。”

瑶池王母一挥手,道:

“将这首《咏玉簪》做成曲子,做好之后,让乐官来瑶池弹奏。”

一名仙娥连忙欠身,道:

“谨遵娘娘懿旨,小仙定当尽快办妥。”

随后,这名仙娥就匆匆去找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