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朱元璋霸气护孙:朱英是咱孙(2 / 5)

朝廷给了你们蟒袍玉带,给了你们千亩良田,给了你们子孙后代的俸禄,也给了你们该守的规矩。”

他顿了顿,目光陡然锐利起来:“可朝廷给不了你们良心,给不了你们晚节!那些强占的民田,那些草菅的人命,那些仗着功劳犯下的罪孽,朝廷替你们瞒不住,也护不了!”

“你们手里揣着丹书铁券,就真当那是金刚不坏的护身符了?”

“一个个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天不怕地不怕,真以为咱老糊涂了,看不见?”

“能不能扪心自问,能不能痛改前非?想安安稳稳享这太平福,还得看你们自己选的路。”马天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知道最关键的话要来了。

朱元璋抬手指向殿外,沉声道:“后天,咱要去太庙祭祖告天。咱会在太庙前点燃那座祭天的大铜炉,从清晨等到日暮。”

“谁要是想明白了,主动把丹书铁券交回炉里,咱朱元璋欢迎,过往的过错,一笔勾销。”“要是不想交,咱也不勉强。”

“只是往后,自个儿珍重就是。”

最后几个字落下,大殿针落可闻。

朱元璋的目光扫视而过,爆出一声大笑。

“诸位,天色已晚,”他抬手端起自己面前那杯早已凉透的苦丁茶,“咱君臣同饮这最后一杯。这苦丁茶,初尝只觉涩口,咽下去才知回甘,喝到这会儿,滋味才算真正散出来了。喝!”

最后那个“喝”字,不高不低,却带着帝王之威。

群臣慌忙抬手去够茶杯,站起来喝茶。

朱元璋自己也呷了一口,目光却越过众人,直直落在角落里的朱英身上。

那双眼刚经历过杀伐决断,此刻竟透出几分难以捉摸的柔和:“英儿,到这来。”

朱英眸子里闪过一丝慌乱,下意识地看向身边的马天。

马天冲他微微颔首,示意别怕,有我在。

朱英起身,大步穿过那片鲜血,停在朱元璋面前,挺直腰背。

群臣看到他,面色又惊又疑。

坊间早有传闻,说济安堂有个小郎中和故去的皇长孙长得极像,此刻见他被皇帝当众叫到身前,心头都打起了鼓。

“这是朱英。”朱元璋的手轻轻按在朱英肩上,“想必不少人都认得。只因他长了张像咱皇长孙的脸,呵呵,前阵子在京城,已经被人刺杀过两次了。”

殿内的空气又冷了几分。

朱元璋的目光陡然变得森寒:“咱今天把话撂在这,当着你们所有人的面说清楚,朱英在咱心里,跟咱的亲孙子没两样。”

“往后,谁若还敢动歪心思害他,不管是谁,不管什么理由,当诛!”

群臣面面相觑。

皇帝说“跟亲孙子没两样”,却没直接认下他是皇孙。

这话里的分寸拿捏得极妙。

既给了朱英一道护身符,又没把话说死,留着三分余地。

可谁都明白,有了这句金口玉言,往后这少年在京城行走,便是等同于皇孙的分量,莫说刺杀,都不能轻慢半分。

群臣散去,武英殿里只剩下五个人。

朱元璋仍坐在龙椅上,方才的雷霆之威收敛了些,只剩眼底沉淀的深潭。

朱标站在一旁,面色温和如初,只是望着地上未清理的血迹时,眉头微蹙。

朱棣收了剑,目光落在朱英身上,带着几分探究。

马天心里还在回味方才那场惊心动魄的月光宴。

“英儿。”朱元璋开口,“刚刚那场面,怕吗?”

朱英离龙椅不过几步远,他抿了抿唇,似乎在斟酌词句,片刻后才抬头,眼神清亮:“怕,又不怕。”“这话说得矛盾。”朱棣挑眉。

朱英却没看他,目光直直对着朱元璋,神色异常认真:

“怕,是因为亲眼瞧见了,不管是谁,哪怕是陛下的侄子,犯了大明律,一样要受罚。我怕的不是别的,是大明律,是陛下的威严。只有心里存着这份怕,才能生出真正的敬畏,不敢越雷池半步。”“可又不怕。因为我没做过亏心事,没强占过百姓的田产,没草菅过人命。只要自身行得正,站得直,不管是锦衣卫的诏狱,还是方才那样的场面,都不怕。”

他说完,殿里静了片刻。

“说得好!”朱元璋放声大笑,这笑声里没了之前的寒意,倒有几分真心的畅快,“咱没白让你来看这场戏!”

朱标也笑了,朝朱英点了点头,眼里满是赞许。

朱棣挑了挑眉,没再说话。

马天在角落里听着,心里透亮。

原来今日这场宴,朱英才是另一个藏在暗处的主角。

若是朱英将来成不了皇孙,今日这血与泪的场面,便是给他刻下一道戒尺:哪怕有帝王庇护,也得守规矩、存敬畏,方能立身。

可若是他真是皇长孙,今日这堂课,便是帝王术的启蒙。

杀朱欢是震慑群臣,收铁券是巩固皇权。

马天暗自咋舌。

这洪武大帝,一步棋里藏着三步后手,连培养个孩子都算计得如此深远。

翌日,小酒馆。

马天进门,看到角落里的张定边正对着一碗老酒出神。

鬓角的白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