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桃花学子名扬天下!(4000字)(1 / 3)

《桃花》科学期刊发布后。

一传十十传百之下,瞬间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人们的既定印象里。

往往只有《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才会刊登重磅级的科研成果。而《桃花》科学期刊和名下的一系列子刊,却打破了这个约定俗成。

《桃花·数学》、《桃花·医学》、《桃花·化学》、《桃花·物理》、《桃花·计算机》等子刊,每篇论文的质量,都达到“CNS”论文的级别。

在夏国,发表一篇CNS(即Cell、Nature、Science论文),是什么概念?本科期间,能发表CNS论文,意味着是超级学霸,天之骄子。

硕士期间,能发表CNS论文,意味着是导师的亲儿子,学校门面之一。

博士期间,能发表CNS论文,意味着可以轻松去国外名校深造。

留校任教期间,能发表CNS论文,意味着可以提升职称,申请到大量科研经费。

此外,发表CNS论文,不光能提升个人学术声誉,还能得到大量现金奖励。

而桃花学子,却把这些本可以让他们扬名立万的顶刊论文,发表在学校出版社名下的学术期刊上。这种不为名利所动的行为,着实出人意料!

值得一提的是。

《桃花》科学期刊主刊上面发表的论文,质量高的可怕!

期刊上发表的20篇论文。

每一篇单独拿出来,都堪称全球十大科技突破!

举个简单的例子。

桃花大学物理学院大一学生白云飞,发表论文《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分离,世界首个二维材料!》。这篇论文里。

白云飞另辟蹊径,制备分离出单层石墨烯,让科学界公认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单层石墨烯,首度问世。回首过去。

1859年,本杰明·柯林斯·布罗迪,发现了热还原氧化石墨的高度层状结构。

1916年,通过粉末衍射的相关方法,石墨的结构得到解决。

1918年,科尔施特尔和海恩尼,对其进行详细研究,描述了氧化石墨纸的性能。

1924年,通过单晶衍射的办法,确定石墨的结构。

1947年,华莱士探索石墨烯理论,并以此作为理解三维石墨电子性质的起点。

1961年,H. P. Boehm等人,用水合肼等还原剂还原氧化石墨烯,得到了还原氧化石墨薄片,并用X射线衍射证明他们获得的是单层石墨。

1987年,穆拉斯,首次使用“Grapene”,来命名石墨烯。

1999年,Rodney S Ruoff等人,用氧等离子体刻蚀其表面得到形成一定形状的小“石墨岛”,再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进行精确操控、剥离出单层的石墨烯,但由于实验方法与技术缺陷,他们并未如愿以偿。2002年,桃花大学的大一学生白云飞,首次制备分离出单层石墨烯!

他的科研成果,往小了说。

以后全球石墨烯领域的物理学家,都能效仿白云飞,用这种方法制备分离出单层石墨烯,研究石墨烯的种种特性,从而疯狂发表顶刊论文。

因为白云飞在论文里提到。

石墨烯的内部碳原子排列,遵循石墨单原子层的pP杂化轨道成键规则。

这种独特的成键方式,赋予了石墨烯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也就是说。

石墨烯的力学特性,可以衍生出强度、韧性、弹性、塑性、硬度等领域的论文。

石墨烯电子效应、热性能、光学特性、化学性质、生物相容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导电性、透光性、导电率等诸多领域,都可以衍生出海量高质量论文。

只要愿意深入研究。

光是石墨烯领域,就能催生出数以千计的高质量论文,让无数科研人员提升学术声誉。

该科研成果,往大了说。

石墨烯是引领未来的革命性材料。

军事、工业、芯片制造、过滤、药物输送、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能源、建筑、医药健康等无数领域,都能因为石墨烯而迎来变革。

而对白云飞本人而言。

他会被科学界,称为“石墨烯之父”。

只要他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未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堪称板上钉钉!

《桃花》科学期刊上的其他19篇论文,质量同样不遑多让。

桃花大学大一学生陈远的论文《世界最快光通信技术》,会让通信界迎来变革,为建设传输速率更快的新一代光通信网,奠定坚实的基础。

桃花大学大一学生刘胜的论文《碳纳米管具有特定条件下发荧光的性能》,其研究成果能应用于生物医疗、纳米电子、医学成像等众多领域。

桃花大学大一学生张晓忠的论文《太阳系中最遥远的天体,矮行星塞德娜》,其研究成果,为人类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桃花大学大一学生贺江的论文《第一个人类神经细胞组织系统诞生》,其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