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一个身材魁梧,面容敦厚,看起来颇有长者之风的青年文士,走入了书房。
他看到刘允,不卑不亢地长揖一礼。
“东城鲁肃,字子敬,拜见星火将军。”
“子敬先生,快快请起,不必多礼!”刘允亲自上前,热情地将他扶起,拉着他的手,请他入座,亲手为他斟上热茶。
这番礼贤下士的举动,让鲁肃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与感动。他来之前,只闻刘允用兵如神,仁德爱民,却不想,竟是如此平易近人,没有丝毫架子。
“久闻将军大名,今日一见,方知盛名之下无虚士。”鲁肃由衷地赞叹道。
刘允哈哈一笑:“先生谬赞了。我亦久闻子敬先生乃是江东豪杰,乐善好施,有经天纬地之才。今日先生大驾光临,实乃允之幸事。不知先生此来,所为何事?”
提到来意,鲁肃的面色,微微一黯。
他放下茶杯,叹了口气,说道:“肃此来,实有两件事。其一,是为我友周公瑾,向将军致谢。”“周瑜?”刘允眉头一挑。
“正是。”鲁肃点头道,“昔日,将军于庐江城下,大破袁术,解了庐江之围。当时,公瑾正奉孙策将军之命,攻打庐江。若非将军及时赶到,恐怕公瑾已与那袁术,两败俱伤。此乃大恩,公瑾一直铭记于心,只是苦于军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故托肃代为转达谢意。”
刘允心中了然。这只是客套话,真正的来意,肯定在后面。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我与袁术,本就是死敌,谈不上是为谁解围。”刘允摆了摆手,示意他继续。鲁肃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这第二件事,便是肃的……不情之请了。”
他站起身,对着刘允,再次深深一揖。
“肃,想向将军……借粮!”
“借粮?”刘允故作惊讶,心中却是雪亮。
果然如此!
孙策治下的江东,看似富庶,但因为连年征战,以及与本土士族的矛盾,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他的头等大事!历史上,鲁肃就曾“指困相赠”,用自家的粮食资助过周瑜。
如今,他竟然跑到自己这里来借粮,可见江东的粮食缺口,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子敬先生请讲,”刘允示意他坐下,“江东乃鱼米之乡,为何会缺粮至此?”
鲁肃苦笑一声,也没有隐瞒,将江东的困境,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孙策麾下兵马数万,每日消耗巨大。而江东的世家大族,却将持着手中的土地和粮食,对孙策的征粮令阳奉阴违,甚至暗中使绊子。孙策虽勇,却也不能将这些士族尽数屠戮,一时间,竟陷入了无粮可用的窘境。
“………如今,北方袁曹大战,我家主公,本欲趁机北上,进图徐州,乃至问鼎中原。奈何粮草不济,大军迟迟无法开拔。肃闻将军在淮南,推行新政,开仓放粮,深得民心,想必府库充盈。故斗胆前来,恳请将军能念在同为汉臣,共讨国贼之情分上,借粮十万石,以解我江东燃眉之急!待秋收之后,必当加倍奉还!”
说完,他一脸诚恳地看着刘允,心中却也有些忐忑。
毕竟,十万石粮食,在这个年代,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刘允和孙策,虽然没有直接冲突,但也算得上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对方,会答应吗?
听完鲁肃的话,刘允陷入了沉默。
他端着茶杯,轻轻地吹着浮沫,眼神深邃,似乎在权衡着利弊。
大帐内的气氛,一时间变得有些压抑。
许久,刘允才缓缓放下茶杯,看着鲁肃,突然笑了。
“粮,我可以借。”
鲁肃闻言,顿时大喜过望!他没想到,刘允竟然如此爽快!
“多谢将军!将军之恩,我江东上下………”
“不过,”刘允抬手,打断了他的话,笑容变得意味深长,“我不要你们加倍奉还。我有一个,更好的交易,想和子敬先生,和孙伯符谈一谈。”
鲁肃心中一凛,知道正题来了。
“将军请讲。”
刘允站起身,走到书房中央,声音不大,却充满了诱惑力。
“十万石粮食,我可以立刻调拨给你们。我只有一个条件。”
“我要你们江东,最优秀的……船匠!”
“以及,与我星火军,开放通商!”
船匠!
通商!
当这两个词从刘允的口中轻描淡写地说出时,鲁肃这位以沉稳和远见著称的江东名士,心脏却是不受控制地猛烈一跳!
他瞬间就明白了!
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他要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粮食的偿还!他是在下一盘,一盘大到足以影响整个天下格局的棋!
江东的船匠,冠绝天下!这是孙策赖以纵横长江,虎踞江东的根本!刘允要船匠,就是要染指水师,就是要将他的触角,从陆地,伸向江河,伸向那片更为广阔的蓝色大海!
而开放通商,听起来是互惠互利的好事,但鲁肃的政治嗅觉何其敏锐,他立刻就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一旦淮南与江东的商路彻底打开,往来的就绝不仅仅是商人和货物。刘允的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