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人回味无穷,毕竟动刀子相当于胜之不武,在文官最擅长的地方战胜对方,则有一种杀人诛心的快感。
李显穆再次叩首道:“皇舅舅,外甥以为不必这么早就将圣旨取出,此番这些反对迁都的人还不够多,现在取出圣旨无非就是逼着他们退让。
他们定然依旧有众多微词,我甚至能够猜到他们会说什么。”
“朕取出先帝旨意,他们还能反驳?”
“无非是些时移世易,当初先帝朝时要迁都是因为时势如此,而现在不必迁都是因为时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定然是这些言语。”
“直娘贼!”
朱棣闻言顿时爆了粗口,仅仅是李显穆的猜测就让他怒气攀升起来了,“这些文官,一个个端的是口舌上逞功夫,若是有半分景和的脾性,朕也不会和他们计较。”
“其实外甥此番进宫亦想问舅舅,您乃是当世第一名将,必然知晓安南战事,不会这般轻易就平定,一定会有反复,若安南战事再起该要如何?”
一个地方的平定不是一场战争就可以的,历史上沐国公府镇守云南,三分之二的家主都死在了战争中,才维持住云南在版图之内,汉朝的班超一辈子都在平定西域叛乱的路上,让维持了西域的版图。安南不会是例外。
朱棣当然知晓,但他毫不犹豫、掷地有声道:“自然是再发大兵讨之,我天朝上国,岂能让小国凌辱,但有不服,大兵移之,大明之土,寸步不让!”
“舅舅之气魄,实乃有凌云之上!”
李显穆先是称赞了一句,而后又道:“西平侯府镇守云南,应对麓川等地的叛乱已然应接不暇,若要其一力抵抗安南,怕是有所不逮,其时依旧要从京城调兵,便如同这次征安南之事。
现在从应天出兵水路并行,自然是颇快,且调运粮草,亦是简单,可若是迁都到北京行在,一路之上有五千里,其中转运糜耗之巨,可想而知。”
朱棣微微颦眉,“此番南北运河疏通,是以朕才有迁都之议,南北转运走水路应该问题不是很大。”李显穆微微一笑,他为何会突然提出迁都会导致征安南不便利?
这难道不是在反对迁都吗?
自然不是如此!
他当然不会反对迁都。
只不过一道先帝的圣旨若仅仅只能做到迁都一件事,那岂不是太过于浪费?
李显穆永远都记得父亲曾经给自己讲过的那些回京后的诸事,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一步三算,除杨靖、詹徽、李原名等人时,不过是顺手而已,真正的目的是达成背后的政治生态改变。
通过杀杨靖第一次让元朝的旧习俗进入了朝廷眼中,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整治胡俗。
詹徽和李原名之事,更是促进了大明家庭财产制度的改变。
至于元史之狱就更不必多说,完全改变了世人对于大明朝立国的认知。
李显穆深受李褀这种做事理念的渗透,每一件事都要利用到极致,迁都仅仅是迁都吗?
有先帝的旨意在,这一局无论如何是输不了的。
那结果就只剩下中赢、大赢和大赢特赢!
“舅舅,迁都之后北京的人口便会急剧增多,按照历史上都城的人口推测,甚至会高达百万人,北平是生产不了这么多东西的,到时候一定会从江南之地转运,若是再让军需借道,那北京自己都要出问题。是以到那时,还是要从江南就地来筹集物资,而京城一旦迁都北京,朝廷对应天的控制必然大不如前,所以外甥认为,对江南士族再次重拳出击的时机已经到了,而迁都之议便是这个机会!”
朱棣豁然站起,在殿中踱步,仔仔细细的思索着李显穆的话,良久他才缓缓道:“你的意思是,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正是。”
李显穆的脸上满是笑意,“那些同意迁都的外甥不知道他们心中所想,但反对迁都的,一定心怀奸刻,毕竞我大明最严重的边患,始终都是蒙古,现在塞王内迁,北境不振,在这个时候反对迁都,实在是罪该万死!”
“好好好!显穆啊,你果真有乃父之风!”
朱棣只觉心情甚是畅快,“上天带走了朕的景和,又给了朕一个显穆,你马上就会进入官场,如今这等一直被直呼其名,甚是不妥。
朕既是你的君父,又是你的亲家长辈,便为你赐一个字吧。”
做舅舅的给外甥赐字,本就正常,更何况这可是皇帝,不要说赐字,就算是给你赐姓,那也是绝对的恩典,沐国公府的姓就是皇帝赐的,这可是天下第一等的荣耀之事。
朱棣踱步缓缓道:“显,乃是光明之意,穆乃是庄严和美之意,便字明达吧。
李明达!”
李显穆叩首在朱棣面前,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显穆叩谢舅舅赐字。”
临安公主和李显穆明显的能感觉到皇帝今日很是高兴,刚刚从殿外走进的大总管更是能明显的感受到皇帝的状态,心中不由暗自震惊。
当初景和公在的时候就时常让陛下开怀,现在这位景和公的小公子亦是如此,这李氏的圣宠,怕是在这一朝都不会失去了,日后可要与之打好关系才是。
“穆儿,你且先随你母亲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