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那不知你要如何描写玄武门啊?(1 / 3)

“你这是在考朕?”李世民眼眸微眯。

温禾顿时无语:“陛下你可别来这一套,我又不是房玄龄他们。”

他话音落下,前者顿时大笑了起来,然后抬手冲着他的脑袋来了一掌。

“你个竖子。”

“不过朕还真不知你说的是谁?”

咦?

竞然还有李世民看不出来的时候。

温禾还以为自己的心思,都会被李二看穿,原来他也有不懂的时候啊。

温禾嘴角不禁勾勒了起来,可一抬眸,就见李二目光不善,当即收敛了几分嬉笑,说道:“宗室、藩王啊陛下。”

“宗室?”

李世民之前确实没有仔细想过宗室这个问题。

虽然之前坑过他们一次,但在他看来,日后若是能出海,宗室定然获利颇多。

只是温禾突然提起,他也不禁思索起来。

赡养宗室,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朝廷没钱,但每年又不得不拿出大量的钱财来。

之前他是消减了一些,可余下的依旧是个天文数字。

“陛下,宗室和藩王可都是您的血亲啊,若是您能掌握的住,那日后便是你手上的利刃。”“还有啊,如果借着这一次机会,让宗室支持您收取商税呢?”

温禾冲他眨了眨眼。

他不相信,这么大块的蛋糕摆在李世民的面前,他不心动。

“商税?”

李世民眉头不禁舒展开来。

他很早之前就和温禾提过,可他自己又否决了。

因为朝中的那些人一定会反对。

但若是宗室的人支持,那么这件事情或许还真的能施展开。

“朕明白了,此事朕会找王叔治谈一番,想必宗室定然会同意的。”

李二含笑着。

可温禾总感觉他这笑的让他有些如芒刺背。

若是宗室不同意会怎么样?

算了,那场面太血腥,少儿不宜啊。

“宗室之事倒是无关紧要,现在朕更在意的是人才和科举,改元之后便要科举了,可朕一想到,参加科举的人是那些世家子弟,朕便……”

他的话戛然而止,但温禾明白他的意思。

其实他觉得李世民有些矫情了,或者说有些偏激了。

世家的人又如何,能为皇帝所用不就得了。

可他偏偏要去钻这个牛角尖。

或许是之前隋朝的事情,让李世民心有余悸。

他如今凭借战功能够压制这些人,可日后呢,百年之后呢?

李世民把这些大族当做威胁,可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后代子孙。

当年的司马懿,曹操在世的时候,他敢有一点妄动吗?

当年的宇文士及,杨坚在世的时候,他不也龟缩着做人嘛?

还有他们李家。

其实还是那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陛下这件事情记不得,其实可以分为两步走。”

“说说。”

李世民意味深长的望着温禾。

他就知道这个竖子肯定有主意。

后世科举既然能够留存上千年,后人必定进行过改革。

“第一步先让一些人读得起书,认得了字,这一步呢,我们目前实际上已经走了一半了。”便宜的纸张,加上雕版印刷的出现,让学识的传播速度变的更快。

不过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各家的知识垄断。

从汉朝开始便是如此,这些士族将典籍藏着掖着,视为禁脔。

隋唐时期还好一些,为了自家的发展,各个世家都允许外姓人投效。

不过这可不是没有代价的。

只不过对于很多出身不好的人来说,这样的代价也等于是机遇。

有些人即便想认祖归宗都没这个机会,比如李义府。

陇西李氏至始至终都不承认,他是本家。

“那剩下一半呢?”李世民问道。

“出书。”

温禾笑道。

“你是说出那些典籍,宫中确实有一些,此事朕让匠作监的人去做。”

李世民没有丝毫的惊喜,因为他早就想到了。

将那些典籍印刷后,以低廉的价格售卖出去,可是即便如此,他也觉得不够。

如今能读书的大多还是寒门。

一般的市井黎庶哪有可能读书,他们每日大把的时间在地里干活。

但如此也好,至少能够让寒门读书的人多一些。

“不止是那些典籍,还有故事啊,小说啊,寓言之类的,比如写本楚汉争霸,三国演义,隋唐英雄……诶,这个可以啊,隋唐英雄传。”

温禾一开始的念头是想写三国的,可仔细想想,后者似乎更有意思。

“隋唐英雄传?”李世民眼眸微眯,不善的盯着温禾。

“你这竖子莫不是想借机编排朕,不行,你说的那个三国演义,朕倒是有兴趣,不过你可能记得住?”李世民摸了摸胡子。

温禾却不乐意的撇了撇嘴:“陛下,这个都写烂的,我前世看的那些小说里面,穿越到大唐就是写三国,要不写隋唐演义吧,保证把你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