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白鹿书院的新生,一开始的时候,都需要去上大课。
等你的学问有所小成之后,那便可以跟着书院中的先生一起学习了。
萧墨觉得这有点像是自己上辈子的大学。
本科是上大课,研究生阶段,则是跟着老师。
每日卯时过半,萧墨就会起床。
此时白如雪也早就醒了过来,给萧墨烧好洗漱的热水,做好了早饭。
吃完早饭之后,白如雪会送着的萧墨走出院落。
直到萧墨消失在尽头许久,白如雪这才会缓缓收回视线,回到院子做着家务,等着萧墨回来。萧墨上大课所在的地点位于“三省峰”的十九学堂。
每一个学堂约莫二十名新生。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甚至萧墨遇到了北邝打扮的书生。
且新生中有男有女,只不过女子比较少,男子比较多。
不过让萧墨有些疑惑的是,有些男女对于学习的态度似乎不是那么严谨,而且平日说说笑笑,对于老师布置的功课也是唉声叹气,仿佛是来白鹿书院游玩的一般。
后来,萧墨才了解到,这一些男女大多都是世俗王朝的皇室子女。
除了儒家学宫之外,四大书院都会给十大人族王朝额外的名额,让王公贵族的子女能够前来求学。他们最多只是在这里呆四年,四年之后便会离开。
若是有人对儒学有一定造诣,想要留下来继续求学,也不是不可。
但这种人非常非常少。
或许是因为萧墨长得比较好看的原因,而且气质又很出众,再加上“萧墨拜师齐先生”的事情逐渐传开,所以有不少王公贵族想要与萧墨结交。
尤其是不少贵族女子,她们看着萧墨颇有一种美目涟涟之感。
对于这些人,萧墨既不疏远,也不亲近,与他们客客气气,保持一定的距离便好。
而教导萧墨的书院先生,名为一一王泉。
王泉乃是齐道明的好友,为学宫司业。
之后来到了白鹿书院担任教书先生。
王泉得知萧墨是齐道明的关门弟子之后,每日上课,必然点名萧墨,考究他的学识,对于萧墨的严格也超乎其他弟子。
好在萧墨每次也都对答如流,让王泉很是满意。
对于这位王先生,尽管萧墨觉得这位他有点固执,甚至有一种老顽固的意味,但是学识方面是没得说的。
而且王泉师叔对于“格物致知”的研究极其深刻。
但是三个月后的一天,萧墨似乎彻底把王泉惹生气。
这一天的课堂上,王泉一时兴起,跟学生们讲解自己对于“格物致知”的一些理解。
王先生强调“格物致知”是通过外向的探索、学习和理性思辨来认知普遍天理。
讲着“存天理,灭人欲”。
述说着仁义礼智等儒家伦理是“理”的核心内容,性即理。
由格物认知到致知觉悟,再到诚意正心,内在转化,最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讲完之后,王泉看到萧墨一直皱着眉头,以为萧墨心有不解,便是让萧墨提出疑问,他当场为萧墨解惑。
但是萧墨提出的不是疑问。
萧墨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萧墨认为“理”的客观性可能导致道德实践的外在化。
于课堂上,萧墨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即天理、万物一体的观念说了出来。听完之后,王先生勃然大怒,与萧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先生和萧墨的辩论只是一知半解。
那一些贵族子弟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只是觉得萧墨似乎触碰到了王先生的底线,竟然惹得先生如此生气。
“萧墨,没有通过广泛“格物”积累,和对天理的深刻理解,所谓的“行”就是盲目的、缺乏依据的。你今日的这个说法就是空谈心性!”
“可是老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真正的认知必然包含行动的指向和动力。
真正的行动是认知的自然实现和完成。
二者不可分割。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如果知道了却不行动,说明这个“知”并非发自本心良知,只是浮浅的表面认知或口耳之学。”萧墨反驳道。
“你..你..”
王先生指着萧墨,许久未说出话,最后只是衣袖怒挥。
“今日课程到此为止,萧墨,你明日不用来了。”
王先生气愤地离开课堂,众学生连忙起身相送,萧墨亦是作揖拱手。
王先生走后,学堂中所有人皆是看向萧墨。
当日下午,王泉来到了齐道明的院落。
一走进院子,王泉就夺过齐道明手中的茶杯一饮而尽。
“你可真的是收了个好徒弟啊!”王泉坐在齐道明的身边,气愤道,“今日课堂之上,他差点没有将我气死!”
齐道明笑了笑,看着自己的好友:“是吗?可是我怎么看你很高兴啊?”
“有吗?”王泉怒视着齐道明。
齐道明点了点头:“嗯,有!”
王泉与齐道明对视着。
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