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破解困境的办法(1 / 2)

八月底,有关何達的小发明奖励终于下发。

有鉴于何達并非技术岗,且三个发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是创意新颖,厂里就奖励了两百,外加全厂通报表扬。听说上面有意为此创办一家厨具厂,对外出口这些东西,不过这些事就和何達没有什么关系了。八月底,将秦光明、秦京茹送回秦家屯。九月初,忙着给小丫头何雨水报名……

厂里,酱鸭脖出名后,成了喜欢川味的领导的必点菜,不光在厂里吃,走时还要带两根鸭脖回去尝尝。以至于李怀德老丈人那边都知道了这件事,还让何達特意上门,复刻了这道小吃。

厂外,何雨柱因七月份的周岁酒席,厨艺彻底打出了名气,又因为要价比何達低,他每个周末几乎都能接到酒席。父子俩如果同时接到酒席,就有些忙不过来了,于是何達把几个徒弟分了班次,让每个人都有出去锻炼,挣帮厨费的机会。这其中也包括刘岚、秦光友,付志勇三人。

在这样的忙碌中,时间转眼就来到十一月初。

这几天,院子里的三位联络员被喊到街道开会,回来后,三人紧急召开了一次全院大会,向所有住户通知了一个重要消息,京城即将发行面粉购买证。

面粉购买证共有4斤,8斤,10斤三种面额,面粉购买证的发行和使用,采用了定量和定点的办法。“定量”是按照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将城里百姓每月口粮分成上百个等次。最低的是刚出生的儿童,每月6斤半,一般成年人,每月30斤左右,据说定量最高的是钢铁厂的炉前工,每月60斤。“定点”是将城里上千家粮店分成不同片区,每户人家从指定片区的粮店购买粮食。每家都有一个粮本,由专门的粮食办事处颁发。家里几口人,每个人定量多少,都记在了本子上。

说完这件事,付老汉再三叮嘱住户们尽快去领粮本,千万不要把粮本遗失了,这可不好补。事情已说得十分详细,住户们也没什么好问的,各自约好时间,互相结伴去取粮本和面粉购买证,也就是所谓的粮票。

散会后,贾家人没动,贾东旭当即拦住了付老汉:“一大爷,我家就我一个人有定量,这可怎么办?”付老汉大吃一惊:“怎么可能,难道你妈还有你媳妇的户口都没有迁过来?”

“我妈都多少年没回老家了,这事只能怪她自个……我媳妇本来今年开年就想迁的,没想到我去街道问时,街道说上面已经不允许迁了。这本来对我家没有多大影响,可谁会想到现在要出粮本!”贾东旭现在说起这事,肠子都悔青了。

“东旭,你知不知道孩子的户口跟着妈走,这件事你怎么能不上心呢?我是没能力解决你家的问题,你还是赶紧去问问街道吧!”付老汉只觉得这贾家一家人都是糊涂蛋,说完,他就回了倒座院。得到这个答复,贾张氏也傻了眼,见一大爷不管,她当即就去找易中海。

“老易,你得管管我们家,碧华现在还怀着孩子,没粮可怎么活呀?”贾张氏说着,就在易家门口哭嚎上了。

听到贾张氏的干嚎,刚搬板凳回屋的易中海现在对贾家是越来越厌烦,感觉这母子俩除了给自己添麻烦,什么好事都没有做过。

他不耐烦道:“贾张氏,是我不想管吗?我没陪东旭去街道问过?这件事到底是怎么耽搁的,你难道不清楚?你别在这儿无理取闹,我这个做师父的该做的都做了,你们现在还是去街道问问,想想解决办法吧!”

听到贾张氏的哭嚎,不少还未离开的住户们围拢过来,互相打听这是怎么一回事。

贾东旭可不好意思说,这一切都源自乡下的那点口粮,他赶忙阻止贾张氏的胡闹,带着老娘和媳妇便赶去街道,希望这个点,那边还没下班。

秦淮茹抱着孩子,站在门口听了一耳朵,大概猜出了是什么,当初自己可是跟杨碧华提过迁户口的事,怎么她一点都没有放在心上。

她扭头回屋,和正在做晚饭的何達说起了这件事。

何達听完,笑道:“估计小两口听了贾张氏的馊主意,惦记乡下田分到的那点口粮了,你还记得今年回昌平,大年初三返程时贾东旭带的玉米面吗,我估计那玉米面就是的!”

“原来是这样!”秦淮茹恍然,心想当时自己真傻,还真以为是杨碧华娘家给的。她想了想,又问道,“当家的,你说街道会帮贾家解决麻烦吗?”

“帮?怎么帮?像这样的情况估计有不少,街道帮得过来吗?我看呀,贾家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那杨碧华今后的日子可就苦了,她肚子里还怀着一个,若是这胎还不是男孩,那之后再生,压力就更大了。”

夫妻俩议论着贾家的事,这时却听到贾家屋里传来了小孩的哭声,好半天都没有停息。

秦淮茹忽想起,说道:“三个大人出去了,家里孩子没有人照看!”

何達随即吩咐:“柱子,你和光友去贾家看看,可别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发生了意外。”

听言,何雨柱和秦光友急忙跑去了贾家,然后把刚睡醒,吵着要找妈妈的贾招娣抱了过来。“爸,招娣没事,估计是家里没人,吓着了!”何雨柱哄了哄,小不点就不哭了。

秦淮茹接过贾招娣,和右手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