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贾东旭这时早醒了。
因为上午耽误了半天功夫,下午上班,见贾东旭还是懒懒散散,郭大撇子便给他加了加担子。而贾东旭感觉郭大撇子是在针对他,自然不能接受这样的安排。
两人发生争执,贾东旭还记得自己要装胃病,于是直挺挺的昏倒,把脑壳还磕了一下,擦破了点皮,这一幕把看热闹的工友吓得不轻。
郭大撇子向车间主任上报这件事后,急忙找易中海,还有其他两个工友,合力将贾东旭送到了医院。见贾东旭清醒,护士连忙找来了医生。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医生带着两名学生走进了病房,瞧了瞧病人的状况,老医生随即要来了病例。看完那份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病情介绍,老医生向自己的学生问道:“病人昏倒的原因查出来了没?”年轻医生摇了摇头:“还没有!”
老医生听此,又问道:“那病人现在有什么症状?”
另一年轻医生介绍:“就是头部有些皮外伤,可能有轻微的脑震荡”
见年轻医生说了半天,都没说到重点,躺在病床上的贾东旭不得不补充道:“医生,我最近还觉得胃不舒服,厂里的医生说,这是胃病,我也觉得很像,最近我总感觉心烧得慌,站久了就头晕。”“听你这描述,很像是胃炎呀!”老医生一下觉得麻烦起来。
50年代初,英伦人就发明了软性光学内窥镜,但要等70年代,电荷耦合器(CCD图像传感器)才会诞生,80年代,米利坚才会发明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内窥镜。现在治疗胃病,单纯依赖医生的经验。“医生,我徒弟的病很严重吗?”待在病房陪护的易中海,帮此刻正焦急的郭大撇子问道。老医生摇摇头,“不好说,先调养观察吧,需要一段时间,我才能有定论。”
老医生这话刚说完,病房门就被推开,杨副厂长、车间的高主任,还有陪同的李怀德快步走了进来。见医生也在,杨副厂长急忙询问贾东旭的病情。
老医生还是之前的那套说法,先观察观察。
待医生护士离开,杨副厂长这才对贾东旭道:“东旭同志,你放心,事情是在厂里出的,厂里一定会负责到底,你现在不要多想,好好养病,争取早日康复。”
贾东旭听到领导这么关心,眼眶瞬间红了,他忙道:“杨厂长,我这胃病还不知要养多久,耽误了车间的生产,我实在是过意不去。”
车间高主任听此,也安慰道:“贾东旭,你有这份心就够了,好好休养,车间的工友都盼着你能早日恢复健康,重返岗位。”
这怎么又绕回去了,贾东旭当即道:“杨厂长、高主任,刚刚医生也说了我这情况,我还不知要养病多久呢,我家里有老娘、媳妇,还有孩子要养……”
“东旭同志,你放心吧,鉴于你现在的情况,厂里决定接下来两个月的工资给你照常发放,其他事等你养好病再说。”杨副厂长拍了拍贾东旭的手,示意其不必担心。
贾东旭听此,真的要急哭了:“杨厂长,厂里这么关心我和我的家庭,我更加不好意思拖累厂里,我刚刚想了想,依我现在的情况,想完全恢复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所以我就想先让我媳妇去厂里顶我的岗,等我身体彻底恢复了再说,您看行不行?”
杨副厂长也没想到贾东旭会有这样的要求,这时候顶岗其实已经出现,像贾东旭这种因身体原因不能适应工作的,厂里自然得酌情照顾。
“行吧,我回去后会和其他领导说的,想来这件事应该不难。”杨副厂长答应道。
见杨副厂长如此说,贾东旭心里松了口气。
一直没插上话的李怀德这时问道:“东旭同志,你的家属还没有过来吗,这件事你也要和她们说好,免得产生误会。”
贾东旭这话不知该如何回答,总不能说自己在家和媳妇早商量好了吧!
就在他准备胡谄时,何達抱着贾招娣,领着贾张氏,后面跟着大肚子的杨碧华也来到了病房。见到脑袋包成粽子的儿子,贾张氏立刻又哭嚎上了:“东旭你这是怎么了,我的儿啊,东旭,你可千万不能有个三长两短。”
听到贾张氏的哭声,房间里的众人都有些动容。
“妈,我没事,就是胃不好,以后可能要静养很长一段时间了。”贾东旭装作沮丧的说道。杨碧华听到这话,心里瞬间松了口气,看来东旭并没有什么大碍。
见媳妇也来了,贾东旭又把刚刚杨副厂长答应的事和杨碧华说了说。
杨碧华听言,急忙要向几人表达感谢,杨副厂长等人见其大着肚子,哪能受礼,立刻拦住。“贾东旭,你媳妇还大着肚子,什么时候能去厂里?”车间高主任多嘴问了一句。
不等贾东旭回答,杨碧华就把自己的情况说了说。
今天上午秦淮茹就把去食堂的利弊和她说清了,但她还是选择要去食堂。一来是厨房的工作,她熟悉,二来,她还指望养家的重任由贾东旭扛起呢,自己没必要为了多一点工资去拼命。因此,当说完自己六月份就能去厂里上班后,杨碧华又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她想换岗,调去食堂。
杨副厂长看向李怀德,问道:“老李,食堂那边好安排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