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先来个震惊体(1 / 2)

50年代的香江是什么样子,其实在何達眼里和后世的小县城差不多。

此时的新界毫无疑问是乡下,能看到超过三层的大片唐楼,那就属繁华地段了。而靠近九龙半岛地段,与香江岛相对的中环才有几栋像样子的高楼,而在这其中,惠峰那栋白色的大厦无疑是香江眼下最醒目的地标。

车队开到九龙小轮码头,由于时间太晚,过海的轮船已经停班,何達只能随罗家兄弟去他们居住的地方凑合一晚。

罗家兄弟最初来到香江过了一阵苦日子,后来米利坚那边的局面打开,兄弟俩的日子才好过了一些。如今两人在西九龙买了栋唐楼,兄弟俩一人一层,罗二虎也在这边娶了媳妇,这才算是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

见兄弟俩往家里带回来了“穷亲戚”,罗大虎的媳妇没说什么,倒是罗二虎的媳妇一脸嫌弃。“我这几个朋友刚坐船过来,你们俩赶紧去做些吃的!”罗大虎吩咐。

大虎媳妇听此,快步去了厨房,而二虎媳妇坐着一动也没动!

“你这八婆,让你帮忙呢,你还不去?”罗二虎没好气道。

二虎媳妇慵懒的说道:“我不舒服,要做你去做!”

“你不去是吧,看来三天不打,你这要上房揭瓦了。”罗二虎拖着媳妇就去了楼上。

这时代,随着香江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粤语并不是此时的主流,相反,因为从北面过来的人不少都颇有资产,这就造成香江上层都是一口的北音,而本地市井才说得是粤语。至于为什么香江后来粤语一边倒,一方面是外来人口逐渐融入本地,另一方面就得归功英伦人做得好事一一这帮人在确定中文的官方地位后,却在学校用粤语教学,而且所教的粤语和宏府的粤语也不尽相同,这里面融合进了许多英译词汇。罗二虎拖着媳妇上了二楼,很快楼上就传来了皮鞭声,以及求饶声,不过没过多久,声音就有些走样了。

何達心说这是什么癖好,没再理会楼上的吵闹,向罗大虎询问起他公司的发展。

金二带着两个手下,自己找了位置坐下,抬头打量着房间里的布置。这才多久呀,罗家兄弟房子车子都有了,看来这香江确实是发财的好地方。

没过多久,大虎媳妇端着几碗碟头饭出来,招呼几人吃饭。

碟头饭是粤语地区对快餐的一种称呼,所谓碟头饭,就是一个碟子里有肉有菜有饭,专供于工作繁忙的白、蓝领以及流浪汉的平民快餐,装在碟子里就是碟头饭,装在盒子里就是盒饭,特点就是不讲究,量大管饱。

大虎媳妇做的碟头饭,里面加了鸡腿猪排,还有香肠,这用料在京城也不差了。

罗大虎不好意思道:“老板,时间太晚了,外面也没啥吃的,你先将就一下吧,我弟媳家里就是卖这个的,我和二虎平时忙不过来,也吃这个凑合,等明儿去了张大哥那里,那才是真的为你接风洗尘!”何達穿越前常年吃外卖,哪会嫌弃这个,挑个鸡腿最大的,就吃了起来。

见何達没客气,金二和其手下两个兄弟也随即狼吞虎咽。

何達吃完,就去洗澡了,倒是金二还挺兴奋的,拉着罗大虎问东问西。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金二一行人就被罗大虎安排送去码头,熟悉业务去了,

何達吃过早饭,换上了罗二虎特意赶早买的衣服,倒饬了一番,这才像个做老板的样子。

由罗大虎引路,过海到了香江岛,随后又赶往位于上环太平山一带的華商居住区。

过去香江岛有“四环九约”一说,其中“四环“是指上环、中环、下环、西环。在这其中,上环是華人居住区。中环是英伦人居住区和洋行、正釜部门所在地。西环是放置医院、焚化炉、“彩绘”场所的地区。下环主要指湾仔和铜锣湾一带,在当时是洋行的仓库区。“九约”中的“约”是管制区的意思,“约”的类型划分为“安全约”和“卫生约”。“四环九约”的“九约”是个概数,现在早已超过九个。从这个布局就不难看出,英伦人和華人泾渭分明,英伦人一直把華人当做了下等人,后来之所以放开了对華人各种歧视规定,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而是他们发现维持不住对香江的殖民了。

其实有一点,何達无法理解的是,二战后,英伦从天竺一直丢到了星岛,凭什么鼻屎大的香江没丢?就算英伦不肯把香江白白送给北面,那去殖民化总是可以吧,好像二战刚刚结束时,当时的英伦人杨慕琦推出过一个计划,可惜当时華人反应寥寥。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有些人骨子里心甘情愿的乐意给人当“奴才”。

想到此,何達更加坚定了在香江搅屎的决心。

路过一报亭,何達想起手下的“面板小弟”还有一份报纸呢,他赶紧让罗大虎停车,去买份自家的报纸回来。

名叫卓良的“面板小弟”主编的报纸,取名为“启航报”,很俗气的一个名字。如今香江的报纸,“左边”有大公、商报、文汇这三家,“右边”的有工商,至于像什么天天、明报,这时候还没有创刊呢。何達接过报纸看了看,很普通的一份综合性报纸,如果不是有文抄公相助,怎么可能卖出三万份,更别说打破工商之前创下的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