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3 / 7)

山里那真的是东部城市想象不出来的穷。“那倒是,在咱们这儿日子可好过多了。“她说,“那身上的这些..……”“真不是家暴,就是路上磕到了。然后我们路上还遭遇了一场车祸,这孩子吓着了,这两天都没说话,所以我还挂了个儿科号。”产科主任的怒气已经完全转化为了怜惜:“可真是麻绳专挑细处断。行,我看她这个样子是什么产检都没做过,那我今天先给她建个档.….”她想了想,先把要抽血的项目给划掉。看黄四娘这样子,恐怕抽个一两管血就要倒下了,还是先加强营养再说吧。

到了儿科主任那儿,路晓琪将这套说辞又重复了一遍。她发现黄四娘是个聪明的一-她一开始也被这些各种从所未见的事物吓到不敢说话,只能木木地站在那儿,眼里都带着些惊恐,但短短一个小时,她就已经回过神来了。路晓琪的说辞她只听过一遍,如今却已经能在旁适时地流露出一点悲伤或感激的神色来配合了。

看来她已经明白了目前是什么状况。

儿科主任检查了一遍之后说身体没太大问题,至于不开口说话也不要急,这是心理上的原因,只能等小朋友自己慢慢的恢复。同样,他也是开了一堆的营养补剂,还特意开了个食疗的方子。

“要好好给她吃饭,先把身体养好。你看看她现在的身高体重,是严重不达标的。”

主任全程都很和蔼,送她们出去的时候还把用来逗阿狸的一个小玩具送给了她:“小朋友,下次来伯伯这里时要胖一点才行哟。”路晓琪拿着一堆单子去交钱,看着打印出来的账单,止不住的心痛。这简直是花钱如流水啊!

短短两天时间,为了安置向家村和这次医院行,就已经花去了五万块。原本还有五十万的余额,现在只剩下四十五万了。黄四娘忐忑地凑上来,低声说:“路小姐,看大夫的钱,奴一定会还给您的。”

路晓琪一愣,原来是在担心这个吗?

她提起手里的药:“不着急,等你们有工资收入了再说。”她不打算完全把这群人的吃穿住行给背在自己身上,也背不过来,但他们现在还没有立足,只能先垫着。后续再从对方的工资里扣吧。到时候一定要给他们把医保给买上!

黄四娘眼中一热,她重重点了点头。

看好病,路晓琪索性带着两人去手术室门口一起等,手术还没有结束。有黄四娘在,巧娘明显轻松了不少,两人在低声的说着什么。宋五嫂显然在这儿观察了快两个小时后显然已经积攒了一肚子的疑问,看到路晓琪过来便有些忍不住:“这便是你们的医署?是随便一个平民都能来看病吗?”

她坐在这里看到很多来来往往的病人和家属,有的穿着光鲜,有的穿着朴素。但宋五嫂在这儿也待了有一段时间了,自然能分辨得出这些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这儿是县医院,不过也还不错,去年刚评上三甲。"路晓琪知道她想问什么,回答得很详细,“不过如果有什么大病,大家还是会更倾向于去市里面的医院看。如果再遇上点疑难杂症,那可能要去帝都和魔都的大医院找专家了。像这样的医院,好处就是人没那么多,很快就能看上。口碑好的大医院是需要排队的,甚至有些专家的号还经常排不上,得找黄牛。“至于看病,当然是谁都能来的。”

宋五嫂喃喃道:“谁都能付得起来看病的诊金吗?”黄四娘也看了过来。

路晓琪这次却摇了摇头:“并不是全部,要看什么病。如果是那种大病和少见病,那可能很多家庭也要搭上大半积蓄才能看得起。但如果只是普通的病,那大部分人都是没什么问题的。反正,这些年比起以前是好太多了。”她还很清楚地记得在自己小的时候,大人们是不敢生病的,身边也有因病返贫的例子。但如今这样的似乎越来越少了,而且大家也都会有闲钱支撑每年的体检,防范于未然。

对现在的生活,路晓琪很满意,并且充满乐观。在宋五嫂和黄四娘这样的古人听来,却宛如天方夜谭一般,甚至比周边这些光怪陆离的机械和电子产品给她们的冲击还要更大。良久,宋五嫂这才摇了摇头,情绪复杂:“却是让人想不到的了。”谁能想到,千年后的世界会是如此的,如此的美好呢?路晓琪好奇问:“宋朝不是有惠民药局吗?”她做历史科普视频的时候查过相关资料。

宋五嫂轻笑一声:“确实是有。但惠民局只是卖药,比外面私人药铺子里要便宜几成。不过,早期还行,后期却不行了,以次充好,倒是让那些吏目们赚得盆满钵满。但凡讲究一点的都不再去那儿买了。“除了药,最要紧的还是大夫。真正好的大夫很稀少的,而且人多粥少,价钱自然也水涨船高。即便是在京师之地,像我家这样略有盈财的,去看病也是肉疼得很。至于太医,那是达官贵人们才能上门去请的。”黄四娘点了点头,在一旁补充一句,自嘲地弯了弯嘴角:“五嫂子是在京师,像我等住在乡下的匠户,生病了能去江湖郎中那儿买几贴草药吃一吃,便已经算是幸运了。还有那等更惨的,便单独在柴房里等死,死了后草席一裹便给扩到乱葬岗上去,也是常见的。”

她原本觉得这样的日子似乎是正常的。

他们生来便是如此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