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后,当恩斯特跟在脸上洋溢着灿烂笑意的亨利·保尔森身后,缓步走进高盛的媒体室时,他那双刚才还带着几分锐利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眯了起来。
整个媒体室此刻早已是人头攒动,来自全美各地知名媒体的记者们将这里挤得满满当当。
他们手中的相机、录音笔整齐地对准了前方的签约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躁动与期待。很显然,高盛为了这场签约仪式早已经做足了准备,从现场的布置到流程的安排,都透着一股精心策划的痕迹。
对于高盛这种近乎于造神的方式,不遗余力地为谷歌进行宣传,恩斯特其实倒并不十分在意。毕竟谷歌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关注度,高盛的大力推广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能为谷歌带来更多的机遇。可让他心里有些不太舒服的是,这么大的事情,高盛事先竟然没有和他商量过哪怕一句。
可见在高盛心里,根本就没有吧双方放在一个档次上,霸道惯了。
在所有媒体记者们聚焦的目光中,恩斯特与多家华尔街顶尖机构的代表们依次走到签约台前,郑重地签署了一份份合同协议。
闪光灯在现场此起彼伏地亮起,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定格在一张张胶片上。
随后恩斯特与几家主要投资者一同走到背景板前,完成了合影留念。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满意的笑容,仿佛这场合作是天经地义、水到渠成一般。
此次谷歌的B轮融资阵容一如既往的豪华,由花旗银行领投,而高盛、大通曼哈顿以及黑石集团则作为跟投方参与其中。
谷歌此次B轮融资,投前估值高达40亿美元,融资规模达到7.2亿美元,投后估值顺势攀升至47. 2亿美元,出让了大约15. 2%的股权比例。
价格之高,即便是那些因为谷歌第一轮融资时就已经展现出的高估值而有所心理准备的媒体们,在听到这个具体数字的瞬间,还是被惊得合不拢嘴,现场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毫无意外,恩斯特和谷歌再次成为了美利坚大街小巷所有人谈论的焦点,所有人都在热议着这场史无前例的融资。
同时,一个全新的词汇也迅速传遍了美利坚的各个角落,那就是独角兽三个字。
独角兽企业是创投行业的一个专业术语,在后世,很多人对这个词都耳熟能详。
它指的是那些成立时间不到十年,估值却超过十亿美元且尚未上市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都具备着极高的增长速度,拥有核心技术,并且其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的存在。
原本这个词最早应该在2013年被提出来,由美利坚的风险投资专家在一篇题为《欢迎来到独角兽俱乐部,学习十亿美元的初创公司》的文章中首次出现。
然而现在,恩斯特却第一次将这个词提前带到了世人面前。
当媒体记者们蜂拥而上,追问谷歌在他心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拥有如此之高的估值时。恩斯特语气平静“谷歌就是一头独角兽,是只存在于传说中,可遇不可求的存在”。
至此,谷歌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个世界上第一家被冠以独角兽之名的公司。
当然也有不少媒体提出了质疑,他们并非质疑谷歌成为独角兽公司这一事实,而是质疑谷歌凭什么能够如此吸金。
一家创立还不到一年的公司,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完成了两轮融资,而且每一轮的规模和估值都一次比一次夸张。
凭什么?
华尔街疯了吗?
还是这个世界疯了?已经失去了理智?
看看谷歌现在的股东名单吧,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黑石、大通曼哈顿、花旗银行。这其中的每一个名字,单独拎出来都称得上是美利坚乃至全世界响当当的金融巨头。
可现在,他们却同时为同一家初创公司背书,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互联网行业在此时还是一个刚刚萌芽的新兴行业,不少老牌媒体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行业的认知层面,难以快速转变过来,他们都觉得谷歌这样的市值简直太过荒谬,完全不符合常理。
不过再多的质疑也无法改变谷歌已然成为现在美利坚明星企业的事实,恩斯特也再次完成了一次堪称夸张的财富增长。
回到了位于中央公园旁的豪华公寓,前脚刚进门,后脚兜里的电话就响了起来。
电话是马西姆打来的,恩斯特一边顺手接起电话,一边将身上脱下的外套随意地扔在了柔软的沙发上,语气轻松地问道“嘿,马西姆,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我吗?”
电话那头传来马西姆略带埋怨的声音“老朋友,你这可就有些不够意思了呀,有好东西怎么不知道想着点哥哥我呢?”
恩斯特对于电话里的幽怨丝毫不在意“我也没办法啊,谁让你们不舍得拿出这笔钱呢?”
在这次谷歌的B轮融资中,波士顿财团的金融代表波士顿银行也派人参加了。
恩斯特当时看到对方的来人时,心里还有些意外,不过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显然波士顿财团也看上了谷歌这块肥肉,想要搭上这趟顺风车,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