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网络音乐(1 / 2)

美高梅的CE0办公室里,秘书轻手轻脚地将咖啡杯放在杯垫上,杯沿凝结的水珠顺着杯身缓缓滑落,在深色杯垫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恩斯特点头感谢后,对方退出房间,厚重的大门发出沉闷的闭合声,将室内的静谧与外界的喧嚣彻底隔绝。

罗伯特·艾格从真皮转椅上起身,将一叠厚度近五厘米的报告放到恩斯特面前。

“这是你要的唱片行业调研报告,不过我很好奇,你真的打算让米高梅重启唱片业务?“

米高梅最早旗下是有唱片公司的,在1946年就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品牌米高梅唱片。

最初主要是发行米高梅电影的原声,后来业务扩展至所有音乐流派。

五十年代,随着乡村音乐的兴起,这家唱片公司迎来了黄金时代。

签下了猫王的早期制作人,发行了第一张立体声唱片,甚至在纳什维尔建立了专门的乡村音乐制作中心。

1957年时,当年美高梅唱片部门的营收占集团总利润的17%,这在当时的好莱坞各大公司中都堪称奇迹。然而盛极而衰的剧本总是相似,就像米高梅电影一样。

1962年披头士登陆美国后,整个音乐产业的风向发生剧变。

米高梅唱片的管理层仍沉迷于大乐队时代的辉煌,错过了摇滚乐的浪潮,甚至宣称电吉他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噪音。

结果就是美高梅唱片连续五年亏损,录音棚设备根本就没有资金更新,歌手也纷纷出走。

最终在1972年,米高梅唱片被卖给了宝丽金公司。

1986年,米高梅再次成立了米高梅音乐公司,获得了米高梅电影拥有的音乐许可权,侧重许可配乐,管理着1986年以后的米高梅电影的音乐和音乐发行权。

其实也就是经营影视方面的音乐,旗下没有一个签约歌手。

甚至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录音棚,去年的营业额不过280万美元。

一周前,罗伯特·艾格突然接到身在纽约的恩斯特打来的电话,让到收集调查唱片行业的现状。很明显,恩斯特对唱片行业产生了兴趣。

“确实”恩斯特也没有必要隐瞒“我打算让米高梅进入这个行业,重启唱片业务”。

翻看着手里的资料,恩斯特对于唱片行业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整个九十年代,可以说是全球唱片行业的一个大并购时期。

环球音乐拿下MAC,索尼并购了哥伦比亚的音乐部门。

华纳更是扩张迅猛,先后拿下了法国音乐厂牌职业唱片,古典乐厂牌厄刺托,西班牙德罗唱片、匈牙利磁子唱片、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电报唱片、巴西的大陆唱片和芬兰的法泽尔音乐。

现在的华纳唱片,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唱片公司,占了全球六分之一的唱片市场份额。

除了这些美国的厂牌,法国的百代唱片、德国的贝塔斯曼音乐,英国的宝丽金等等,都是全球唱片巨头。

“进军唱片行业,我是同意的。最近几年唱片市场火热,各大唱片公司赚的都盆满钵满。如果米高梅开展唱片业务,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盈利方向”。

盆满钵满?简直是赚飞了。

恩斯特手里的报告此刻正好翻在近五年音乐增长率的图表上,那些各大头部厂牌的业务曲线,简直是呈几何级数上升。

时代华纳去年收购巴西大陆唱片时,付出的溢价达到了净资产的280%,可见这里面有多大的利润。“不过我建议还是通过收购的方式来进入这个行业,唱片封罐虽然技术简单,但重新建立厂房购买设备不如收购一家中小型唱片公司来的实惠,买了就能用”。

唱片?

设备?

封灌?

恩斯特进入这个领域,可不是来卖实体唱片的。

恩斯特要的是,颠覆整个唱片行业,或者说掌控整个唱片行业。

现在全球唱片每年的发行量在22亿张左右,光是唱片业务就是一个超过140亿美元年产值的大赛道。整个唱片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上游的唱片公司加歌手提供音乐内容,中游的音乐制品负债版权维护,下游则是零售商。

但恩斯特要颠覆这条产业链,缩减成上下两端。

他在高盛喊出的再造一个谷歌可不是说说忽悠人的,底气就是音乐领域。

谷歌最新的项目已经立项,正是音乐播放软件,也就是线上音乐商店谷歌Tunes。

以后上游就是唱片公司加歌手提供内容,中下游整合在一起。

数字音乐的兴起有多么的迅速只有恩斯特明白,几乎没有给传统唱片公司任何的反应时间,就给它打的落花流水。

历史上1999年是唱片行业的巅峰,全年唱片发行量超过23亿张。

可从这一年之后,十年时间唱片的发行量就下降到了五亿张。

如日中天的唱片行业为什么突然由盛转衰?就是1999年第一个音乐软件上线了。

1999年,一个叫做西恩·帕克的男人开发了一款名为Napster的软件,不仅可以把CD里面的音乐转换为MP3的音频格式,还能让用户免费下载海量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