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以来,人类保存和传播声音的历史已跨越了百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无数音频技术应运而生,不断改变着人们聆听世界的方式。
可若论哪种音频格式对人类的音乐体验产生了最为深远的改变,答案必然是MP3。
作为后世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音频格式,MP3第一次让音乐真正成为一种人人可及的大众消费品,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甚至默认 MP3就是音乐的代名词。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MP3格式其实是一个失败的淘汰品。
MP3的发展时间很短,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个叫迪特·赛特的德国教授,有一天突然冒出来了一个超前的想法,他想让大家可以坐在家里,用ISDN的电话线打电话来点播音乐。
如今看来,这个想法或许算不上多么尖端的技术,但在当时,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的想法。因为ISDN的速率太低,只有128kbps,想要实现他的想法,网络速率最少要提升12倍才有可能。迪特·赛特知道,提网速的事情肯定是他解决不了的,但如果发明出一种音频格式,只有当时主流D音频格式的十二分之一大小不就行了?
于是他就把这个课题交给了自己一个叫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的学生,因为对方的毕业课题的研究方向就是一个叫ATC的语音压缩算法。
可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接到这个任务后很懵逼,心说“你NN的你一个教授都做不出来,我一个博士怎么做的出来?’。
但导师教导的任务还不能不完成,所以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就打算用一段时间来证明这件事根本不可能,然后应付过去。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努力证明无法发明出比CD小12倍的音频格式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这事好像能行。
他觉得这个目标似乎并非遥不可及,因为他发现所有的声音格式压缩都有没达到极限。
因为声音是一种极其混乱、信息熵极高的数据。
在声音的频谱中,存在着许多我们人类听觉无法感知的部分,若将这些听不到的声音剔除,便能有效缩小文件大小。
这就如同我们在处理信息时,会过滤掉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只保留关键部分一样。
此外声音还可以进行重复压缩,这就好比我们去超市买五个一样的东西,清单上会标注某物品×5,而不是将该物品的名称重复打印五次。
声音的压缩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通过识别并处理重复的音频片段,再次缩小文件的大小。基于这些发现,经过十几年的不断研究和优化,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终于在1989年发表了自己的论文,MP3格式终于被他研究出来了。
本以为MP格式会就此开启辉煌的篇章,自己也成为人生赢家。可在接下来的推广过程中,现实却给了它沉重的一击。
进入九十年代后,业界突然涌现出好几种新型技术,其中就包括熟悉的CD-ROM和DVD格式。当时,各大厂家都在为新的行业标准展开激烈的争夺,负责相关标准制定的MPEG组织在14个提交的音频格式中,最终选择了MUSICAM组织提供的CD格式。
因为MUSICAM的背后就是飞利浦,在音乐标准行业大名鼎鼎如日中天的存在。
当然,技术上MP3也是不如对方,对方的算法需要的处理能力更小,在这个处理器普遍能力不太行的时代更有优势。
所以MP3就是一个妥妥的失败品,就连它的发明者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都开始研究新的音频编码了。“所以谷歌捡了这个便宜?”
把澳洲大白羊送回家,恩斯特第一时间就赶到了机场,乘坐租用的私人飞机来到了山景城。这次来谷歌,给恩斯特最大的感官就是员工精气神的改变。
随着谷歌B轮融资的成功,成为商业巨头对谷歌而言已是板上钉钉之事,保守估计,谷歌上市后的市值将会突破百亿美元。
能在这样一家未来的巨头企业中成为从龙之臣,与在一家小企业创业相比,员工们的心情自然有着天壤之别。
谢尔盖·布林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双手不由自主地搓了起来,向恩斯特分享着喜悦“当初你跟我说要开发一款音乐软件,并使用 MP3格式的时候,我就立刻找人研究了这种音频格式”。
“你知道吗?它简直和互联网是天作之合”。
“MP3格式在算法处理上对设备的要求确实比CD更高,但这几年处理器的发展日新月异,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存储介质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现在最大的硬盘是1994年希捷公司推出的9GB硬盘,可全球八成以上的电脑使用的还是1GB的硬盘,所以储存空间才是当下最为关键的问题”。
“而MP3格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件存储体积小,正好能满足当下的需求。”谢尔盖·布林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得到这个研究结果后,我就派人去和MP3的研发团队取得了联系,最终以85万美元的价格捡了这个大便宜,拿下了这项技术专利”。
恩斯特都没有想到,居然还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