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架,摆的整整齐齐。
等着人订购、阅读。
看起来灰常的诱人!
毕竟第一卷什么内容大家都知道了,后面的故事能差的了?
《少年包青天》。
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字小,一个是书纸张质量差。
当然,实际上也没那么差,只是习惯了用好纸的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看到后,麻了。
但不少在各种酒楼正店听完第一卷的人,又忍不住想要买回去看。
要是每天来听说书,是一种享受没错,但自己哪有这个时间?
这些书,也不是在书店售卖,而是在说书人摊位上直接售卖。
这销售渠道,简直是一绝。
章旷一开始还没想好在哪些地方售卖,后来偶然间听王安石提了一嘴。
既然说书人说完大家听的不过瘾,那现场卖书不就行了?
“那数具石像描述了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死状,其中一具石像的死法与展俊一模一样。”
说书先生绘声绘色的描述着。
现场的人也是跟着毛骨悚然。
血祭坛这一段编剧写的太北宋了!北宋太多这样的事情了。
甚至真实的北宋中,还多有吃人行为。
荆湘地区官老爷们吃老百姓,老百姓中的狠角色,剜读书人的心肝做下酒菜,求长生。
大家一听到这样的剧情,就想起了自己听说过那些案件,顿时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书先生语气放缓:“包拯通过推理,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
“展俊死的时候,公孙策根本就不在场,他有不在场的证据。如此一来,一心为兄报仇的小展昭,最终不再威胁杀死公孙策,而是求包拯帮他破案。”
“这血祭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何展俊会死状凄惨?包拯坚信世间是没有鬼的,自己一定可以查出真相。”
缓慢的说到了这里,说书先生轻轻敲了一下惊堂木:“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他说的倒是轻飘飘,听书人们却是懵逼了。
啊?结束了?
就这么结束了?
今天不多来点?!
说书先生喝了一口茶,没有忘记自己的活儿:“今日书就讲到这里了,明日请早。”
“按规矩,《青天榜》继续更新。”
“今天轮到了台谏大老爷李学辅。”
本来听完了觉得怅然若失的听众一下就来劲了。
又到了一天一度的骂狗官环节了。
如果遇到狗官不骂,那就是对包拯这样的大好官的不公!
说书先生:“是否在为地方官期间,遇到非官道的民用道路损毁而组织抢修的?经调查,有遇到四次,没有抢修。得零分!”
台下一群人:“吁~!”
别说观众了,就说人群里有些年轻官员,都在嘘!
要知道,没有考上的那些文人,是嘘的主力军,他们嘘声比普通百姓还大!
而刚考上的年轻官员,有些已经不屑于与老朋友为伍了,但很多上岸后却还没来及斩好友,所以一起玩耍、舞文弄墨。
所以多多少少被影响一些。
也是大喊:“狗东西!”
说书先生抬头:“还没说完呢。经调查,该官员任期内天降大雨,道路桥梁损毁,不只是没有修缮,而且他还加征徭役。”
“加征徭役后,该地有钱人家选择了花钱“诡名子户’,该官员收到钱后不再驱驰这些人,转而把普通百姓聚集在一起服徭役。”
“但!人聚在一起后,却并没有去修桥铺路,而是去修建河堤,经调查,修建的河堤下,正是他叔叔在他任期大量购买的良田!”
“综合这些条件,予以扣五分。最终……”
台下顿时就有人不干了:“他妈的,这才扣五分?!”
所谓诡名子户,就是避税避徭役手段。
宋代赋役按户等高低征收,上户(富户)承担更重税役。拆分后,原属上户的资产被分散至多个“子户”。
这样一来,整体征收就变低了。
而且富户承担着运送官物的重任。
既然有徭役,给你一百斤粮食,在大雨里你得送去一百斤干粮食,湿了全赔。
趁着大灾这样操作,没有眼力价的富户,就等着破产吧。
而有眼力价的,那就是给你诡名子户等手段不再是记录上的富户。
这可不是随便就让你拆分的,不给点好处,不在官场上交易一下,能给你在手续上分家?
那所谓的给钱贿赂,都已经是最低端的手段了。
而这些富户都玩儿这个手段了,能真的拆分成下户给你交税,然后派男丁服徭役?
比如这一家明明一家三十口人实力强盛,结果分成了十户。
登记时,把家里登记的穷一点不说。
明明某个户头上应该是三个男的,结果直接给你登记成三个女的,直接就不服徭役。
这儿少一点,那儿少一点,最后本来该付出几十贯的,最终付出了几十文都有可能。
而这诡名子户还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