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野火烧不尽(1 / 2)

秋高气爽。

陈绍的庄子里,连同他在内一共五人,聚在一堆篝火旁。

旁边地上烫好了黄酒,热腾腾的砂锅支起,肉香阵阵。

边防司的调令已经下来,陈绍被提拔为粮料使,负责从鄜州往横山前线运粮。

赵佶这次对童贯放权很大,允许他总揽河东及陕西路的军政大权。

支降二千八百万贯,许辟置官属九百余员,供他犒赏有功将士。

凡是立下功劳的,童贯的边防司都可以不经朝廷,自行封赏官职,甚至能封到五品的武官。

西北诸将,无不跃跃欲试。

在东京城里,享受了几十年太平天子的赵佶,想来是要彻底拿下西夏,然后再向北开边拓土,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俗话说的好,不怕富二代贪图享乐,就怕他们突然来一下雄心壮志。

皇帝更是如此。

你说大宋,一代一代换过多少皇帝了,打得过么,换汤不换药啊....大宋兵马现在什么水平?

童贯一个没鸟的阉人都在当主帅,他能打么?没这个能力知道么!

陈绍看了一眼身边四个人,自己庄客里,就只有他们愿意跟自己走。

除了董大虎之外,其他三个都是孤家寡人的少年,没有家人阻拦。

就这还是陈绍一个个去忽悠的。

也可能真是苦日子过够了,想要建功立业。

这几个人,就算是陈绍的亲兵了,在战场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亲兵是最后的倚仗。

不远处的草垛上,一群庄客刚刚给他们收拾好行装,嗅着风吹过来的肉香味,李大山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这些日子,他们没少凑到一起,对陈绍他们冷嘲热讽。

挖苦他没上过战场,不知道前线的厉害。

而且陈绍是顶着门头过日子的,他一旦在前线战死了,这家产还不知道要归了谁。

吃饱喝足之后,陈绍站起身来,四个少年一起看向他,眼神中都有些迷茫。

陈绍自己也很紧张,但是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还是要装作从容一点,便笑着说道:“走,换个活法去!”

这话很有蛊惑性,少年们听的心潮澎湃。

就连远处看热闹,等着来收拾残羹剩饭,喝点肉汤的庄客们,也都听得有点迷糊。

西北这百年,日子苦,百姓更苦。谁不是过得窝窝囊囊,憋憋屈屈,挣扎求生。

几个人背上行囊,跟在陈绍身后,感觉走路都带风。

一行人来到鄜州城外,此时的驰道上早就响起了无数的脚步声,“哒哒”的马蹄声也络绎不绝。

陈绍来到中军大帐,排了很久的队,等到中午的时候,才见到随军的文官。

他把调令上缴,然后文官面无表情地递给他一个腰牌,询问着姓名籍贯,低头登记在册。

只有在听到陈绍是从八品的忠翊郎之后,才略显诧异地抬头看了他一眼。有阶官的,一般都是立了功的,但是他一眼就瞧出眼前这人没上过战场。

功劳多半是买的。

随军文官没有因此轻视他,而是格外加了小心,能买功劳的必定是有些背景的。

等到记录完毕,又板着脸跟陈绍说了一下军法。

因为人多嘈杂,陈绍也没有听见几句,就只听他在那里不停地说:斩斩斩...

听得陈绍甚至觉得脖子有点发凉。

等他终于说完之后,抚摸着腰牌,陈绍有些恍惚。

自己终究还是成为战场上的一员了。

中军里的一个小兵,引着他们来到城郊的粮仓,给他们介绍了一下,然后就离开了。

战事紧急,没有时间给他们互相认识,马上就要出发。

这支运粮队有八百多人,其中辎重兵五十人,其余的都是民夫。

还有骡马总共十匹,车辆一乘,其余全靠民夫肩挑。

陈绍翻了翻账本,骑在马背上一挥手,车马民夫立刻开始行路,很快就在路上扬起尘土。

越往前线走,周围的景象就越凋敝。

但凡战事,最先倒霉的肯定是老百姓。

交战双方过万的大军聚集在一处,不说别的,光是每天消耗的粮草就是天文数字。

周围生活的百姓,不管是哪头的,只要你没跑掉,就得当民夫运送各种各样的辎重。

田地没人耕种了,口粮被搜刮光了,果树给砍伐光了做车子做器械。

前线伏尸数万,后方于路也是白骨相望,都是累死、饿死的。

童贯是出了名的不爱惜民夫,自从他主事西北,已经累死、饿死、打死了不下十万民夫。

西北多有人上奏弹劾,奈何人家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宠臣近臣,根本就不受影响。

宋夏之间,这一战从政和五年,也就是三年前就开始了。

西夏被堡寨战术,逼到了绝路,铤而走险入寇鄜延。

童贯大喜,派出熙河兰湟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刘法率步骑十五万出湟州,秦凤经略安抚使刘仲武率兵五万出会州,童贯自己以中军驻兰州,为两路声援。

刘仲武军到清水河,筑城屯守而还。

刘法则与夏右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