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风波再起(2 / 3)

己发声的人,或者说是合作者,当然在蔡京的眼里,他可能不这样想。只会觉得自己是要投靠他,或者是找他当个靠山。

不过随便他怎么想,都无所谓,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可以。

如今这大宋朝堂,即使是蔡京这种绝顶聪明的人,也不能摆脱两个字:党争

从王安石变法以来,在朝中掀起了党争滥殇。

这几十年下来,大宋的官员,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当官第一项几乎无一例外,什么也没干先选边站队。只要党争能得胜,其他全部可以不管不顾,甚至连国家利益都能出卖。

倒不是他们这些人目光短浅,格局狭隘如此。只是人一旦牵扯到党争当中,再浸淫几十年下来,自然而然就成了风潮,让身处其中的人们再也顾及不到其他地方去了。

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没有几个能逃过“党争’二字。

这也并非是大宋独有,而是大一统王朝的顽疾,每逢大一统就要来上这么一次或者很多次。往前推一些年,汉末党锢之祸后,党争的双方交相引用外戚和地方实力派压倒对手,最后断送大汉帝国。

这个太远可以不论,宋之前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时候,牛李党争,将安史乱后尚有可能收拾的大唐帝国局面彻底败坏得不可收拾。

那时候两边也是不择手段,争起来什么都不顾了,你交好藩镇,我就连通内宦,只为了能压倒对方。最后将文臣权力全部断送到了藩镇武臣和宦官手中,彻底断送了大唐帝国。

往后推一些年,就是那令无数人扼腕的明末故事了。

明末历史就是一部党争亡国历史,各党之间,为了压倒对方,连狗脑子都能打出来。

所谓正人君子党的东林党,更是党争史上排名第一恐怖大杀器,集历代党争手段之大成,斗起来那真是腥风血雨,天昏地暗。

哪怕到了南明时期,外患临头,鞑子都骑脸了,还踏马斗得不亦乐乎,最后让区区一个辽东小部落颠覆了大明帝国。

陈绍身处如今的大宋,虽然是早早来到西北边境之地发展,但是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恐怖的党争气息。翻开大宋的史书看看,这争斗的新旧两党,要说他们政见和治国之策有什么区别,其实都是扯淡。王安石死了多少年了,变法有的成了,有的没成,根本不是斗争的原因。

所有党争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把权力独揽。就是要将对手彻底压倒,朝中重权为我这一党完全掌握。一时获胜的要拼死维持自己所得利益,打压对手,防止他们死灰复燃。暂时输了的一方千方百计也要卷土重来。

只为这权位归谁,什么手段都拿得出来,什么国家大事也都不必顾忌。

这种权力场的争斗,一旦开始,纵然圣贤之士也难以超脱其中,只能随之沉浮。

直到抱成一团彻底毁灭,或者有一个能跳出这等格局的人横空出世,将这旧框框彻底砸碎,另外立起一番新局面出来。

蔡太师不是这个破局者,他只是这场游戏里,最会玩的那一个。

自从他老人家起来之后,旧党直接被压住了,过得苦不堪言。

尤其是搞出一个元佑党人碑来,让旧党的一帮士大夫被追夺出身文字,永不录用。

在大宋这个时代,这种处罚,对士大夫们来说,和杀了他们差不了多少。

既然要和蔡京有所合作,就得了解蔡京这个人,陈绍对蔡京的了解不多,而且大多来自于水浒传,根本没有一点参考价值。

水浒传里的蔡太师,可以说除了名字确实叫蔡京,其他的都是编的。

想到这里,陈绍从池子里站起身来,带起一阵水花。

春桃被溅了一脸,笑嘻嘻地朝着陈绍泼水。

陈绍三两下就把她擒住,坐在池边,叫春桃给自己败火。

春桃毕竟稚嫩,还不热衷那档子事,每次都疼的不行,更愿意逞口舌之利。

穿戴整齐之后,陈绍走出宥州这个带温泉室,答应了春桃在这儿住的想法。

春桃喜滋滋地带着几个小黑妮,去挑宅子了。

陈绍刚走出来,大虎就带着一群侍卫跟上。

“去,把魏礼叫来。”

魏礼是崇宁年间的进士,刚进入仕途,浸淫了十几年,眼看就要混出头来,就悲催地赶上了蔡京崛起。好在他并非公卿家族出身,于是第二年,他就被赶出汴梁,来到这边陲之地为官。

前几年被西夏俘虏,一直关押在洪州城,等陈绍打破洪州,对大宋官场心灰意冷的魏礼不愿意回去,留在陈绍身边做了个主簿。

魏礼来到书房外,敲了敲门,节帅身边那个身材魁梧的侍卫给他开门。

他迈步进去,陈绍含笑招呼:“坐。”

魏礼规规矩矩行礼之后,这才坐下,“节帅相招,不知所为何事。”

陈绍说道:“文希先生是多少年的进士?”

“大宋崇宁三年..”

陈绍点了点头,道:“先生觉得蔡京这人,如何?”

魏礼对蔡京的怨恨,那真是一年半年的骂不完,但是既然是节帅要问,他就不能掺杂太多个人情绪了。毕竟是在官场混了十几年,差点杀出重围的强者,魏礼敏锐地觉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