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带兵入京(3 / 4)

匹,跟不上队伍的,也全都要宰了。

不把子民留给大宋。

如今是冬季,天干物燥,虽然有落雪,但依然十分容易走火。

好在这里与中原不同,木制结构的房屋不算多,大多是黄土砖墙。

陈绍脸色有些难看,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是下令快速进城稳定住局面,搜捕猎杀残留的夏贼。同样是九月中。

西军在种师道的率领下,已经开到了河北府。

朝廷下令,升刘延庆为宣抚都统制,总揽河北兵马。

一切都和事先传出的消息一样,大宋的军机大事,就这样被泄露一空。

紧接着,官家御笔批奏,许可了蔡京复出,以秘书监的身份负责清查禁军亏空。

而且虽然没有拜相,却许他在政事堂当值。

一石激起千层浪,汴梁城中,顿时就紧张起来。

蔡太师何等人也,宦海沉浮数十年,秉持大权也垂二十年,所有一切都看得通透。

他来查禁军,那就是圣心已定,确要清查大宋这第一大亏空了。

谁都知道是个无底洞..

蔡京得此要紧差遣,旨意发出之后,是一片出奇的安静。

并没有闹出什么意外,是因为他暂时病了,所有人都在紧张观望。

大宋大宋承平日久,开国以后,杯酒释兵权,就未曾再有藩镇之祸。

年深日久下来,大宋士大夫对于五代时候,臣子拥兵自重,甚至威胁中央的故事,都没那么警惕了。当年压制狄青,现在分化西军,文臣们对武将一贯的压制,丝毫不留手。

谁也未曾真的想着狄青会凭借枢密使的身份造反,想着西军会割据陕西诸路自雄,最后杀到汴梁来。他们只能默默忍受。

但是禁军不一样,禁军可就在都门之内。

九月末,西北传来消息,定难军承宣使陈绍收复夏州,龙颜大悦。

圣旨令陈绍带兵,入京献捷。

然后紧接着童贯率胜捷军一万人入京。

京中都门,第一次出现了禁军之外的大队兵马。

人们争相涌上街头,观看这支威武之师。

夏州刚刚收复,老百姓哪能分的那么清楚,只知道这些人也是从西北来的。

而且收复夏州的那位承宣使,便是这支胜捷军出身的将军,所以汴梁百姓,就将外战告捷的喜悦和自豪,全都抒发在了这支胜捷军身上。

一时间欢声雷动,汴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竭诚欢迎。

童贯素来喜欢出这种风头,但是这次他没有在。

开玩笑,在西北露脸就算了,这可是汴梁。

官家面前出这种风头,纯属是嫌官大,嫌命长.

汴梁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大军进入之后,就要去京营驻扎。

经南薰门,过旧城朱雀门,过龙津桥,便入御道。

走过御道,才是京营。

这么长的路,全都都胜捷军的舞台,他们算是出彩了。

汴梁从上至下,都被此事给惊动了。达官贵人呼朋唤友,带着亲眷,带着奴仆,占据了从南薰门到宣德楼这条大道上沿街地势高处,或酒楼或亭台,置一席酒,温几壶酒,高谈太宗伐辽失败故事,真宗澶渊之盟约,说古论今,静静等候。

汴梁城里的百姓闲汉们,腰里没有这么多钱,就在街边沿途挤挤挨挨,凑成一团。

一家出来的,自己带着茶水冷汤,呼儿唤女,在人群当中翘脚观望。

那些无家无口的闲汉,就在人堆里面挤来挤去,看哪家小娘子俊俏,还要壮着胆子上前摸一把。被逮住了,少不了是一顿胖揍。

开封府,皇城司,三衙禁军,今天都调动的人手都抽出来当值了。

禁军面街而立,将百姓们人潮当在身后。这些军汉今日也尽可能的洗刷打扮一新,穿着红色战袄,戴着范阳笠。佩刀持枪,从南薰门一直站到宣德楼前。

他们的地位很尴尬,这群胜捷军是要去伐辽的,一直驻扎在城外。

为什么如今这个时候要进城,恐怕大家都很清楚。

童宣帅和蔡太师又结盟了..

而且要对禁军下手。

这群胜捷军,就是来威慑京营禁军的,让他们不要生出狗急跳墙的想法来。

乖乖配合蔡太师清查。

开封府的衙役捕快们就在人群当中维持秩序,看有什么闲汉闹得过分,什么下九流的人物在人群中上线开扒,靠上去锁了便走。

一般这种也不往衙门里领,拽到一个阴暗角落,打的他十天半月出不来门就算了。

人人都是忙乱得满头大汗。

童贯此时,正陪在赵佶身边,在摘星楼里观看。

李师师离开之后,他依旧经常带着心腹来此,欢饮达旦。

赵佶看着胜捷军的雄壮,也是暗暗点头,面带笑容。

“童贯啊。”

“官家。”

“这次伐辽,你可得用心,朕为了此事,已经给你破例许多了。”

童贯赶紧弯腰,拜道:“官家大恩,童贯虽万死不能报,此番伐辽不成功,绝不活着回来面圣。”赵佶笑着点了点头,他看着欢喜的汴梁百姓,心中暗暗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