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眼里,禁军这个利益团体如此庞大,根据如此深厚,也不是可以轻易动的。
就算是自己挟着如此局势下,获得了官家的支持,童贯的兵马护卫。
必须要对禁军有所整理的时,那些人依然固执地以为,只要能在禁军这个利益团体里面咬下一块肉来,已经算不错的结果了。
要是真的那么容易把禁军给掀了,那大宋过去百年想对都门禁军下手最后却无功而返的多少名臣,岂不是都成了笑话!
没想到,能毅然下场,支持自己的,竟然是千里之外定难军的陈绍。
蔡京不禁重新审视起这个人来。
陈绍
他曾经以为只是暂时挡住西夏的一个武人,用完之后,会被朝廷顺手清除掉。
念着他还算是识时务,自己或许会伸手保住他的性命,说不定还会趁机提拔他一番。
后来他发现陈绍不是普通武人,颇有见识和胆魄,于是就有了收揽之心。
实指望他作为蔡氏将来在朝堂中的一枚棋子,延续着自己的权力。
但是如今看来,他没这么简单,蔡京让自己的小儿子,在宥州要把定难军的底细摸清楚,有什么不对劲的事,及时回报与他。
但是蔡偉去了这么久,一点也没说哪里不对劲,这也让蔡京放松了警惕。
如今看来,多半是自己那儿子,没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蔡京叹了口气,虽然自己布置的极好,但是现在想来,多半是白费工夫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大儿子也好,小儿子也罢,他们不按自己的想法来,手段高明如蔡京,那也只能是徒呼奈何,束手无策。
蔡京的手段有些激烈,朝中有心人,此刻还能沉住气作壁上观,等待着后续事态发展。
但是身在局中之人,也就是那些禁军将门世家的人,却坐不住了。
这几日如蚁巢遇水一般纷纷出动,四处奔走不休,想要反抗。
这股势力的优势是大,劣势同样也是大。
太大了,人太多了,思想就不好统一。对于禁军将门世家而言,其实他们的想法是各色各样的。都门禁军终究太大,在其间有利益牵扯的家族足有上百,更不用说没有家族依仗,凭仗功绩转调入都门禁军中供职,也在这个体系当中分润好处之辈,牵扯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广。
有的人是一点亏都不肯吃,何灌要将这件事发作起来,去打什么御前官司,他们倒是乐见其成,觉得闹一闹总有好处。
自家所得平白就要让出去,比挖了他们的肉还心疼。到时候指示麾下军汉鼓噪起来,朝廷最后还不是只有抚慰?
大不了事过之后,杀几个军汉,抚平朝廷的怒火。
有的人却是认为蔡京、童贯之辈,被称为六贼,还能是什么忠臣清官了?
他们想整理禁军财计事,不就是为着自己发财么,不然他们这么起劲做什么?既然他们是为了自家发财,蔡京生财的手段大家都看在眼里,不如就迎他主事,大家一起赚!
以蔡相的手段和见识,随便整出些新名目来,说不定大家还要赚得更多些。
经过几日的改革下来,绝大多数形成都门禁军利益团体骨干们,慢慢发现一件让他们惊悚无比的事,那就是蔡京来真的,官家也是来真的!
大家最终还是达成了大体一致的意见,就是此次事情躲是躲不过去的。
既然何灌想出头代表大家,就顺着他的意思,先让何灌去闹一闹。
自己这些人,再去找蔡京聊聊,好歹谈一个价钱出来。尽量将这个事情敷衍过去,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如此行事,倒不是这些禁军将门世家软弱,他们实力深厚,底蕴惊人。
但凡是传承多年的世家和利益团体,早就过了那种随便和人赌赛意气的阶段。对他们来说,讲究的就是安稳和不生事,就算有事,也尽量将之化解。
一切能不破脸就破脸,一个利益团体想传承得愈久,就愈在意安稳两个字。
任何时代都有出挑的人出来,翻云覆雨,但大多都是昙花一现,站到最后的还是他们这些世家利益团体。
其实不管是北宋如此,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即使是眼前这个局面,他们也在潜意识里认为,激化矛盾并不是最优的选择。
而且经过这些人物反复商议,觉得官家和蔡京还有童贯联手,实在是有点吓人。
不能和他们强硬对抗,最好还是收买,这几个都不是清廉的,个顶个爱财贪污。
百年以来,这些利益团体行事已经有其巨大的惯性。一时能用钱处理,就尽量少生事。反正用不了几年,蔡京就死了,差不多就能恢复原样了。
哪怕是暂时吃点亏,也好过撕破脸皮,万一真有被彻底裁撤的风险呢。
事情既然议定,这些将门世家之人,就不再如没头苍蝇一般乱转,而是目标明确。
他们一方面还是撺弄着何灌出头,放下架子卑辞厚礼地请何太尉为禁军做主,说大家愿意奉何太尉为主,与蔡京商量。
官家日理万机,就不必太辛苦他老人家最后出面来处理此事了,大家自行处理,这也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