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一个地方来,是不是就会有大量人口需要安置。堡寨,非但可以步步为营,压缩西夏的生存空间,还能打散原本的部落,把以前分属各个部落的诸羌杂胡,分而治之。”
“只需要选好知寨,就能掌控分化,类似于改土归流。你知道和平时候,改土归流的阻力有多大么,打起仗来,却可以轻松做到。”
韩世忠心底苦笑一声,修堡寨是好,但是太慢了,而且军功会无限缩小。
“所以我们这次,不能打大仗,要打小仗,跟他们耗!每打一次,就消耗他们原本就很紧张的国力,而我们耗得起。他们的大军出来了,咱们就撤,坚壁清野,依托修好的堡寨层层阻击。”
“他们小股人马出来,那就是纯属找死。”
“要是夏贼缩在朔方不出来,咱们就主动袭击归顺他们的部落,打散这些部落,然后开始修建堡寨!”这个打法太毒了,如同钝刀子割肉,韩世忠听着都觉得可怕,可想而知西夏那边得多难受。陈绍这也是总结了童贯这次伐夏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战略。
童贯前期靠堡寨战法,把西夏逼疯了,后来为了尽快彻底解决这个后顾之忧,好专心伐辽。他放弃了有耐心地继续步步推进,强行下令让陕西诸路出征,给了西夏反戈一击的机会。
统安城刘法战死,让战局瞬间逆转。
如今自己的后勤,比当初的西军还要充裕,家底丰厚,而且创造出的财富源源不断。
自己更没有必要着急了。
大宋解决了禁军的问题之后,伐辽应该崩溃的没历史上那么快了,给自己留下的时间也会增多。虽然他打仗没有什么天赋,但是陈绍胜在会动脑子,他站在童贯的肩膀上,总结出此时最稳妥的打法。大将们预判战役胜负,往往是通过天时地利人和。主要从大义、人心向背,形势利弊、气候、地形等因素来揣摩,一般还要看对方的军容军纪、装备精良与否。
韩世忠觉得,陈绍已经控制了河套平原和横山全线,使西夏丧失了核心防线,他们只能被动挨打。控制盐池是切断了西夏财政命脉,占据银州渡口阻断黄河东西联络,此时优势太大了,应该放开了进攻而陈绍,多了一个优势,那就是他前世的记忆和历史知识。
那是经历过无数人推敲演算之后得出的结论,那就是对付西夏,最好的办法就是堡寨战法!西夏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从立国开始,就一直在打仗的国家,他们的军队战斗力是绝对不差的也有能打的将领,甚至不缺少忠义的臣子。
不然也不会扛那么久,熬死了北宋、大辽、金国,直到蒙古人崛起,它才灭亡。
临死还猛咬了蒙古一口。
对付这种小强,就得耗,不给他们拼一波的机会,慢慢放血。
毕竟西夏如今手里还是有兴灵平原和河西走廊的,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战略纵深,真打输了决战,李乾顺带着西夏人跑到贺兰山,自己也很难一口吃下他。
接下来的日子,陈绍派韩世忠和吴阶,在边境附近袭扰。
其实说是边境,原本这些地方都属于西夏。
所以也没有什么关隘和城防。
双方就在盐池附近互掏。
得到了陈绍宥州兵马补充的韩世忠,也不节省兵力,率步骑四万,在盐池大获全胜,打赢了一场本来只需要一万军队的大战。
过了盐池之后,树林、稻田、村庄以及大片的庄稼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平坦的原野,随处可见的房屋人烟,正是兴灵平原。
陈绍下令开始袭击这些村镇、部落,投降的都迁移到盐池以东,不愿意投降的就全当敌人处理。车轮放倒,不留活口,房屋全部焚烧。
此时得知陈绍出兵的李乾顺,不惊反喜,他下令征发十五岁以上男子充军,然后封确厮啰为西平王,世镇甘凉,以此换来了六万回鹘骑兵助战。
九月中旬,西夏大军出关,直扑盐池。
陈绍当即下令坚壁清野之后撤兵,在盐池早就准备好的工事中,与敌人对峙。
中军行辕内,一张简陋的大地图摆在诸将的面前。
图画得很简单,比例尺、地形等信息都未能反映出来,不过重要的江河、城池、关隘却能看到。西夏大军全是骑兵,擅长是野战,不擅长攻坚。
定难军在盐池附近,修建的堡寨又十分科学,以盐州城为中心,四面开花,互为特角,贸然袭击就会八面受敌。
“坚定守住,谁要是贸然出战,军法处置!”
陈绍说的很坚决,他怕有人沉不住气,想要立功。
这是西夏气势最旺的时候,今后哪怕再组织起这些人来,也很难有今日的军心士气了。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众将纷纷领命,各自把守城寨关卡,修补工事,派出游骑袭扰,就是不出来打。
此时陈绍也没闲着,他派人去夏州一带,把当初耗死夏州的那些堡寨内的知寨全部请了来。在盐州城中,陈绍将这些知寨聚集起来,每日里轮流讲课,就说修建堡寨和治理堡寨的经验。然后组织一些中下军官还有文官、小吏来听讲。
学习如何修建和经营堡寨,如何管理各族混杂的军民,如何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