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沈括与石油(2 / 4)

了事情,也是要来找他们这些翰林学士参详,要争取他们意见的,通常来说官家越是没经验,越是年轻,这翰林学士的权力自然也就越大。赵顼今年才二十岁,刚当了官家也才一年的时间,一个被官家信赖的翰林学士,恐怕其权柄还真不比两府相公小多少。

这司马光身为官家的幕僚,现在让王小仙也做他的幕僚,帮他参详事情,这不就变相的相当于是他王小仙做了官家的幕僚了么?

当然了司马光也不亏,毕竞翰林学士也不只是他一个人么,就连元绛,之前在江宁守知府的时候也是翰林学士。

这个职位的权柄和影响力是取决于官家对你是否信任的,信任的权柄比宰相可能也小不了多少,不信任的那可能真就是路边一条。

赵顼对司马光是比较尊重的,但要说信赖,那着实是还差着点意思。

反倒是这王小仙,官职虽然不大,但这次事件之后大家都看得出来,这王小仙居然对官家是有影响力的,是对了官家脾气的了,而且即便是论能力,王小仙在江宁能搞出那么大的事情来,这其实也是有目共睹,这安排其实也算是各取所需了。

王小仙倒是不稀罕一个所谓的顾问权力,他也不觉得自己有那个能耐能影响得了官家,但他对司马光允许他进集贤馆和秘阁却是兴致极大。

他现在只能进昭文馆和史馆,这两个地方都是修史的,也就都是一些正经地方,但是集贤馆和秘阁却能稍微不正经一点,秘阁是收集皇家笔记,书画,乃至珍宝的地方。

说不定就能看到一些古董啊,艺术品啊什么的,而且实际上历代先帝的收藏虽然也都是各有宫殿分门别类的去收藏,但其实管理的也都是秘阁。

王小仙就很好奇,比如那宋太宗临幸小周后之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也不知去秘阁能不能看得到。起码比史馆和昭文馆看的东西会更有趣一些。

集贤馆是收藏诸子百家的经典,说白了,除了儒家经典之外还会收藏大量的杂书。

杂书看着就有意思多了啊,说不定还会有小说什么的,说真的如果禁闭期间有小说可以看,那三个月也就不会太无聊,挺一挺还真就过去了。

于是王小仙兴高采烈的就暂时放过了司马光,先奔着秘阁就去了。

在得知宫里没有收藏一副《宋太宗临幸小周后》的画卷之后,王小仙也不由得露出了十分失望的神色,也不知道这画是压根没有,后人以讹传讹拿野史当了正史,还是仁宗、真宗他们觉得赵老二干的这事儿确实是有点丢人,把那辣眼睛的玩意给烧了。

没有了这幅大名鼎鼎的小黄图,王小仙对这里面其他的宝藏自然也就兴致差了一点,便也只当是在逛博物馆了,

这秘阁里的官员还对他颇为热情,详细的讲解了每一件宝贝,手稿的来历,以及历代官家都颁布过的哪些比较重要的诏令等等

他还找到了一副阵图,据说是宋太宗所创,这玩意在北宋属于高级军事机密,据说是威力极大,是天下第一军阵,王小仙也赶紧凝神记忆,确实是觉得这大阵当真非凡,威力无穷。

逛了也就小半天吧,王小仙便觉得好像没什么意思了,又去了集贤馆。

同为馆阁,集贤馆的氛围则是明显轻松了许多,人们官员们一边读书做事,偶尔也会说说笑笑,让王小仙觉得着实是轻松了不少

至于藏书,那就真的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了,仅仅只是大略的扫了一眼目录,王小仙都觉得颇为兴奋,好多书都是他觉得有意思,想看一看的。

溜达了一会儿,王小仙突然发现有一个差不多不到三十多岁,模样极其英俊的青年帅哥正在点着火,用一个特质的小炉在烧着些什么,有滚滚的黑烟从那特质的小炉中喷出,被他用另一只手拿着一个瓷碗给接了住。

王小仙见状大感兴趣,连忙上前问道:“这位兄长,您这是在做什么实验么?”

那人的脸上,手上都被熏的黑黑的,身上的官服也熏脏了也不在乎,回过头,笑着道:“你就是王介白吧,听说那个按压水井就是你做的?叫做虹吸原理是吧,说来,我也有帮忙呢,在下沈括,早就想和你交流一番了呢。”

“你就是沈括?”

王小仙微微诧异,随即便是恍然大悟,也不顾场合地哈哈大笑了起来:“你就是沈括?久仰久仰。”这是真的久仰,上辈子上过历史课本的人物。

“你是集贤馆的人?你不是军械监的么?”

“兼的么,苏少监也是咱们集贤院的校对,方便我们回来查资料,恰巧,今日有些为难之事,便想回来翻阅一番古籍,倒是还真的想到了不少灵感。”

王小仙闻言也是了然,心知这就是大宋的人才培养模式么,北宋的科技进步极速且繁荣,和这个集贤馆是分不开的,相比之下宋朝在杂学上下的功夫确实是远胜于明清。

似沈括这种人,他本身是通过蒙荫上来的,对儒家四书五经只是通读,兴趣不大,却对天下杂书极有兴趣,因材施教,被分配到了这集贤馆之中,也正是这集贤馆的滋养,才塑造了这么一位古代历史上的顶级大科学家。

而他现在虽说是已经算是出师了,但是身上集贤馆的兼职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