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理解了文帝更深层的忧虑。
是的,后世的奇技淫巧固然诱人,但汉初这条历经考验的与民休息之路,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贸然引入远超时代的东西,只会打破现有的平衡,引发难以预料的动荡。
周亚夫紧绷的肩膀松弛了,他并非只懂征战的莽夫。
皇帝用十年国运换取的,是实实在在的边防稳固、民生保障!这比虚无缥缈的武器构想实在太多!“陛下深谋远虑,臣……心服口服!”
“陛下圣明!”
“陛下明烛万里,以社稷苍生为念,臣等感佩至深!”
“陛下此举,功在千秋,利在万代!”
殿中一时间,响起此起彼伏、发自内心的真诚赞叹与敬佩之声。
没有一丝勉强,全是心悦诚服。
文帝的形象,在这放弃穿越、选择十年国运的决定中,在众人心中变得更加高大,也更加……真实。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个将自身欲望压到最低,将责任与国民扛到最高的凡人帝王的极致。“没有什么圣明不圣明的。”
在一片称赞之中,刘恒眼底闪过一抹向往,但随后又直接压下了。
八班讲台上。
李毅握着那枚象征性的皇帝最佳劳模奖的小奖牌,表面是很恭敬,内心却很期待。
可,脑海中只有一片平静的空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看来汉和帝刘肇附身真是意外,或者……谁知道呢?
五秒,十秒。
四周同学们灼灼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林啸也投来鼓励的眼神。
没办法了!
李毅深吸一口气,看来只能自己上。
他迅速回忆略过,甚至把刘肇对文帝的印象和记载,都快速略过脑子。
下一刻,他果断开口。
“朕……刘恒……”
“得此劳模殊荣,诚惶诚恐,实……弗敢独居。”
他声音不高,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微颤,显得极为诚恳。
“自受命于高祖,承社稷之重,恒夙夜匪懈,忧心如惕。”
李毅努力模仿,扮演刘恒:“常思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恒自省之,唯恐一着不慎,辜负先祖开国维艰之不易,亦……有负父皇临终托付之重望。”
他的语调越发低沉:“犹惧者,深恐恒之作为,或操之过急,或举措失当,一念之差,便将大汉引向……大秦速亡之覆辙!使黎民复陷水火,使江山再起疮痍。每每思及于此,恒……如履薄冰,寝食难安。”
李毅似乎带入刘恒情况:“今日……承蒙林啸先生及同学,赐此奖项。恒感激之余,惶恐尤甚!此誉非恒一人之功,实乃……汉室君臣上下同心、万民共力之果也!”
“恒……尚有许多事,力有未逮;许多理,思虑未周。位在其位,岂敢言功?”
“唯愿此奖,能砥砺恒……及后世居此位者,常怀警醒之心,常念生民之艰,常忧社稷之固!”这番发言,李毅算是尽力结合了文帝之前的生平和刚刚给同学们刻画的文帝形象,故意用半白不白的语气念出。
这一刻的表演,似乎是抓住了文帝神韵!
文帝刘恒静静地看着讲台上的李毅,模仿着自己的口吻,说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惶恐与责任感。那熟悉的忧虑,那如履薄冰的精准描述,那份在巨大责任压力下透出的疲惫与坚定…
“善!”
刘恒情不自禁地抚掌轻叹,眼中竟微微有些湿润。
这李毅……虽是后世之人,却意外地……懂他的心!
这番话,岂不就是他心中想要表达的?
那获了奖却愈加惶恐的心态,那份唯恐辜负天下、辜负先祖的心情,那份深知自己并非完美、尚有许多不足的清……
李毅虽非其本人附身,却道尽了他的肺腑之言!
他对着殿内同样动容的众人道:“此子所言,深得朕心。此……即朕欲言而未能尽述者也。”言语之间,尽是对李毅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欣赏与感慨。
“啧……这学生,怎么感觉像是文帝附身?”
大唐,看得李毅感言,李世民微微颔首:“……如履薄冰,唯恐辜负,不敢言功……这语气,这神态!不是汉文帝本人在说,还能是谁?”
“这家伙……当真把文帝神韵演活了!厉害,厉害!”
大明,朱元璋皱着眉头,盯着天幕上李毅的表情和马皇后小声嘀咕道:“妹子,你说……那小子是真被文帝附身了?还是装得太像?”
“咱看他最后那句尚有许多事,力有未逮说得忒实在了,不像演的?”
马皇后也是满眼疑惑,仔细辨别着李毅的表情细节:“确实……难辨。若说是演,这般情真意切,已是登峰造极。若说是文帝亲临,能一下子来两位?”
教室内。
林啸满意地点点头,等李毅说完回到座位,带头鼓起掌来:“讲得很好!李毅同学这番感言,抓住了汉文帝谦卑勤政、常怀敬畏的神韵!尤其对帝王心境的揣摩非常到位!”
“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有时也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演绎。掌声送给李毅同学!”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