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1 / 3)

曾舒仪帮着王朝阳把三轮车推到十字路口,听王朝阳手中两块铁皮互相碰撞,打出“叮当叮当”响声,就有人过来问鱼丸怎么卖。

“大的五分钱一个,小的五分钱三个,葱花蒜头酱不要钱,您看看要几个?”

王朝阳叫卖特别熟练,听到顾客要一毛钱小鱼丸,笑着说声好嘞,利落地把鱼丸丢进锅里。

王朝阳用的是煤炉,把煤炉下边口子拉大一点,火就烧更旺。

等鱼丸煮熟的时间,王朝阳又开始叫卖,“肉片鱼丸,正宗的福鼎肉片和榕城鱼丸,好吃又便宜,还不要票!”

最后一句是关键,现在去国营饭店吃饭还要票,但在他这里不用。

不要票,价格还比国营饭店便宜一点,客人才不管是不是投机倒把,反正他们买了就走。

若是看到有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跑就是了,抓也是抓卖鱼丸的。

曾舒仪帮着王朝阳卖了一早上,过了九点半,便没什么客人。

王朝阳骑着三轮车,到一个偏僻没人的地方,给曾舒仪煮了碗鱼丸,就把煤炉给灭了。

曾舒仪不解,“你不是有证吗?怎么还要躲?”

“有证是有证,但现在做生意的人太少,人家知道你有证,还是会来查你。有的是古板老古董,有的是想索要好处,你以为那些人是真心为……嗯嗯办事?”

王朝阳往头上指一指,呵呵一声,“都是为了给自己拿好处,没一个好东西。你快吃,鱼丸冷了就不好吃。”

鱼丸弹牙,里边的馅料鲜中带甜,汤是用鱼骨头和猪骨头熬出来的高汤,撒上一把小葱花和胡椒粉,入口是鲜味,随后是胡椒带来的微辣,好吃得很。

曾舒仪吃完鱼丸,夸道,“你生意好是有道理的。”

昨儿曾舒仪找到王朝阳,想问问个体经济的事,不过她去的不凑巧,赶上王朝阳最忙的时候,两人便约着今天见面。

“我妈在渔村长大,她做鱼丸的手艺,巷子里没人比得上。”王朝阳偏头去看曾舒仪,阳光透过树梢,星星点点地落在曾舒仪脸上,很是好看,“你说你也想做生意,你想过做什么生意吗?”

曾舒仪说还没想好。

她没有厨艺,做吃食肯定不行。

王朝阳坐在三轮车座椅上,嘴里叼了根狗尾巴草,“现在的小生意,总体有四大类,食品类、日用杂货、服务和修理类、流动商贩。你想想,你可以干什么?”

见曾舒仪在思考,王朝阳又道,“□□的时候,不仅要贴你的照片,还要写清楚是什么行业。对了,办一张证下来,并不便宜,得三十块钱。当初为了凑这个钱,我东拼西凑,给我哥和姐都跪下了,最后承诺连本带利地还,才同意借给我。”

曾舒仪身上,统共十块钱。

“而且□□需要时间,快的话大半个月,慢的话两个月都有可能。”

王朝阳身子弯下来,“舒仪,真干起来并不简单,你还是女人,很多人会欺负你的。”

“那我也要干,没钱的日子,更让人看不起!”曾舒仪道。

“你也不一定要自己干,找个人一起呗?”王朝阳脸颊微红。

报纸写得很清楚,不许雇工,更不许合伙,只能从个人到家庭。

曾舒仪尴尬地打哈哈,“找人一起合伙,万一被举报,我爸真会打死我。今天谢谢你啊,回头我挣到钱再请你吃饭。”她起身和王朝阳说再见,趁着她现在没事做,多跑一些地方,多去看看。

王朝阳“诶”了一声,看着曾舒仪的背影撇撇嘴,他现在有钱了呀。

曾舒仪和王朝阳分开后,去了榕城最热闹的几个地方,一整天跑下来,腿都快走断了,人却特别有精神。

因为她有了方向,也就有了盼头。

回家时,刚好到吃饭的点。

曾家晚上吃线面,林家珍放了点小虾米,还有空心菜。味道不算特别好,但加了小虾米的汤底,细细品尝,也能吃出一些鲜味。

曾庆良还在生曾舒仪的气,看到曾舒仪也不说话,反而让这顿饭吃得很安静。

曾舒仪去洗碗时,她妈从橱柜里拿出一个盘子。

“豆芽煎饼,你回来那么迟,都软了,凑合吃吧。”林家珍说着往窗外看了眼,小声道,“快点吃,别让你弟弟知道,不然他又要闹。”

早上女儿说留一块,她便记着,吃晚饭时不敢拿出来,只能这会给女儿吃。家里孩子多,总是会比较,她这个当妈的不容易。

曾舒仪愣了下,马上笑了起来,“谢谢妈。”三两口吃完豆芽煎饼,虽然不如刚出锅时香,但她吃得高兴。

“你乖乖的,少让妈操心就好。”林家珍拍拍女儿的背,“你跑出去一天,都干嘛呢?”

“我去看小黄的工作,她说可以帮帮我,我就和她多待一会。”曾舒仪还是拿小黄当借口。

“真的啊?”林家珍惊喜道,“她在什么单位?也能让你进去吗?什么时候?”

“妈,淡定,八字没一撇呢。”曾舒仪也往窗外看了眼,“这事你别和其他人说,万一不成,我又要被人笑话。你放心吧,我是你女儿,我不会做乱七八糟的事情。”

不能说她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