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变法开启,连锁反应(1 / 2)

永乐十四年,一场朝会正式定下了大明变法的基调,在原本历程中,此时本该是永乐大帝朱棣回朝之后修养生息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朱棣一直在调动大明朝的民力加速修建顺天府的京城,并且将在明年完工。

但今年的年初则是不同,朱棣下旨减缓了京城的修建工作,反而将资源投入了松江、顺天、广州府的经济建设之中。

建设经济实际上用不了多少资源,只需政策先抵达,而后招商引资,便可开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建设。不过此时大明朝内部是没有自由资本的,一般的商人都是小商贩,其他大多数都是地主乡绅,唯一成规模的,只有晋商。

晋商的崛起,源于洪武三年定下的开中制,即让商人朝着边疆输送粮食,用以换取盐引,得了盐引之后,便可换取盐来售卖。

而在这个时代,盐铁皆是官营,民间商人一旦卖盐,便能获取恐怖的垄断高价,汲取大量利润。这也使得皇室、贵族、官僚看到其中的利润,逐渐开始倒卖盐引,来从晋商这里赚取钱财。有了皇室与贵族官僚的支持,晋商便越发壮大,直到明末时期,成了富可敌国的存在。

然则这些晋商其实没多大用处,因为晋商获取的钱财,基本不会向外投资,一般的资本都是带回山西盖屋置地。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以吸引的资本,便是来自琼州以及两广的各种商人,这些人常年与琼州打交道,思想极为开放。

此时一听琼王如今,大明掀起变法,这些商人瞬间就激动了起来,消息传到广东,便有大量的商人朝着广州涌来。

一时间,巨量财富的涌入,使得广州地界的工坊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大量工坊开建,又吸引了大量流民。

同时,工坊所需的大量原材料需要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购买,使得这些的棉价快速飞涨。百姓见之有利可图,纷纷改种棉花,意图在来年凭借棉花卖上一个好价格,用以养家。

在此基础上,朱高烜一纸命令,让琼州重工,直接将手伸到了松江府,在松江府投资建设。大量熟练工人北上,开始在松江府建设水泥厂、钢铁厂、化肥厂、玻璃厂,以高工资吸纳周边没有土地的佃户工作。

这些佃户本来因为失去土地,只能寄生于士绅地主的权势下,此时面对琼州开出的高额工资,便纷纷转投进入琼州工坊工作。

这导致松江府的土地价格开始暴跌,眼见此状,地主士绅坐不住了,大量奏章雪花一般朝着朝廷飘了过来。

时值四月,冬雪融化,气候转暖,内阁也不再需要向之前一般开暖阁取暖,只需要在屋内烧一炉煤炭,便让整个屋内暖烘烘的。

但暖的是环境,暖不了人心,此时阁内不再是胡广几人,在朱棣下旨之后,解缙就重回首辅之职。解缙上任的同时,还有朱高烜入阁参议,再加上原有的胡广、杨荣、金幼孜、胡俨,一共增加到了六人在他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着大量奏折,户部尚书夏原吉还在面前叫苦道:“阁老,咱大明这法怕是变不下去了!”

“圣旨说是建立几个区域用来变法,可如今却已经影响到了各地民生,湖南、湖北、江西的布政使都递上了折子,说是有大量百姓不种地了,要种棉花!”

“眼下我粗略一统计,光是要改种棉花的,便有几十万亩田地,一亩棉花能产九十斤棉,几十万亩,就是上千万斤啊!”

“如此之多的棉投入广州,明年棉花价格定然大降,百姓收不回成本,便要卖田卖地,假设其中有五万户,明年可就是二三十万流民!”

“而且,湖广地区历来都是我大明粮食主要产地,如此几十万亩田地改棉,明年就要少上几百万石粮食!”

“彼时,粮食没有变多,流民却变多了,眼下国库本就空虚,来年若是要赈灾,朝廷该怎么办?我户部该怎么办?”

他一番话语说得一脸委屈,仿佛有些后悔之前没有阻止变法,要是早知道影响这么大,他就不变法了!可此时,在他话语之中,一众阁臣却像是有些麻木了,朱高烜坐在后排,像是写着什么东西,而解缙则是坐在主位,静静听着他的话语。

直到他说完了,解缙笑道:“夏大人说完了?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事,没有的话,缙便要处理公务了!”“处理公务?”夏原吉一听这话,便急了,一把按在解缙的纸上道:“阁老不知湖广有多少百姓?一旦乱起来可如何是好?”

而解缙见他如此,索性便拿起笔道:“敢问夏大人,眼下棉价是多少钱一斤,商人收货,能给百姓开价多少?”

夏原吉见此,皱眉道:“若是广州棉价,现在已经长上天了,眼下开价到五钱银子,然则由湖广运往广州,需要大量运费。”

“商人未取其利,一般是收价不到三成,落到百姓手上,也就一成左右,大概三十钱。”

“百姓能得三十钱?”解缙听了,当下心算了一会儿,在纸上写写画画道:“一斤棉花三十钱,一亩地就能赚两千七百钱。”

“假设一家十亩地,一年就是二十七贯,而如今粮价两石一贯,一亩地算你五石,十亩也才十五贯!”“如此一算,百姓还是赚的!”他抬起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