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大军出征,背后操盘手(1 / 2)

五月的应天府,已然进入了梅雨季节,路上阴雨绵绵,冷清之中又有些燥热。

此时应天府外的长江上已然布满了战船,上万士兵依次排列上船,岸边满是前来相送的百姓。而在仪凤门前,朱棣带着百官矗立于此,眼前则是一身戎装的朱高煦和张辅。

虽然多年没有征战,但朱高煦依旧是那般的英武雄壮,穿着铠甲,就如年轻时候的朱棣一般。看着这个最让自己头疼的儿子,朱棣自是心中一阵担忧道:“老二啊,此去吕宋,切记不可轻敌!”“朕虽不知彼地风土如何,想来与琼州相差不大,若是真有需要,头发剃了便剃了吧。”

“火枪固然尖利,然则南方气候湿润,务必保证火器干燥,不可受潮,免得遭遇之时施展不开. ..”他就像是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不断的传授着自己的经验,即便知道琼州的火器防水,他依旧还是免不得唠叨。

听着的他的话语,朱高煦自是难得的没有反驳,末了方才咧嘴笑道:“父皇就放心吧。”

“儿臣十八岁便随您出征,常任先锋之位,逢林开路,遇水搭桥,什么地方没去过。”

“如今吕宋区区弹丸之地,儿臣必是手到擒来,父皇您就安居朝中,等着儿臣捷报就是!”眼见他依旧是这幅模样,朱棣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又不好开口训斥,索性冷哼道:“战事未起,便如此夸口,让朕如何放心?”

说着,他便对张辅道:“英国公老成持重,昔日得复交趾,如今吕宋之时,还需国公担待!”“陛下言过矣!”张辅见状,当即表态道:“昔日末将能复交趾,如今必保能得吕宋,若不夺之,誓不归还!”

“好!有此壮言,朕心得安矣!”朱棣开怀的一笑,又看了朱高煦一眼便道:“罢了,朕也不多言了,尔等开拔吧!”

听得此言,张辅与朱高煦即不再犹豫,纷纷翻身上马,朝着朱高炽朱高烜等人一抱拳,便即策马而去。随之二人一到,船只正式开拔,顺着长江沿着入海口方向行去,开启了大明对外殖民的大时代。其实这一次大明出征吕宋,选取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好,因为随着五月到来,东南季风开始盛行,随着时间到了夏季,台风会逐渐入侵东南沿海。

即现在出征,其实是反季节的,即便抵达,也不会立马攻打吕宋,需要等到十月份才可登陆。而这也是这个时代用兵的特征,在规模上比不上后世的大军团,但时间上却要比后世要来得更长。比如此次攻打吕宋,兵部给出的方案,就是趁着东南季风还没有形成规模,先行派兵南下,入驻广东驻扎。

五月份开拔,预计七月份抵达,在经历三个月的雨季之后,径直朝着南方吕宋发起战争。

这是因为新军虽然建立,可大多都是北人,相较应天府自然是南方,可去了热带地区,却不一定能适应。

故而为了避免登陆之后水土不服,这一支新军要先在广东驻扎三个月,直到适应了南方天气,方才对吕宋动兵。

这一动兵,肯定不是一两个月的事情,如果顺利,三五个月就能结束战斗,如果不顺利,就要一年半载的时间。

所以众人这次南下,已然做好了在南边待上半年以上的准备,等新军打开通路,下一步就是从广东出兵和移民,逐步将吕宋纳入大明的麾下。

可以说,这是长达数年的征程,而且占领吕宋之后,还需要一两代人的耕耘,在殖民这块,不是一开始就有成效,而是几十上百年才有效果。

不过好在,大明现在已经开启了第一步,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第二步第三步便要接踵而至。而大明向外扩张的第二步,便是郑和下西洋,随着年初开始筹备,郑和的船队也在逐渐充实。由于这一次要寻找印加帝国,故而朱棣做好了第一次试探,第二次才正式征服的准备!

也因为这一点,所以这一次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不会太大,只维持两万人的左右,其中分为探索队和远航队。

探索队需要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远航,不仅要跨越印度洋,还要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一路西进。这一支队伍的统帅便是郑和,此外还有朱高烜派遣的一千兵马,由李成军统领,和郑和船队一道下西洋。

队伍总数维持在六千人左右,以五艘两千料大船作为主力舰,上百艘小型海船作为护卫舰,保证探索队的战斗力。

至于远航队的任务就简单了不少,他们的总数是一万五千人上下,由宦官王景弘来统领。

这里便得提一句,朱棣手下的宦官可谓能人辈出,郑和只是其中佼佼者,除了郑和之外,尚有王景弘、侯显、王彦、亦失哈、阮安等人,皆是能人。

其中王景弘便是除了郑和之外,最受朱棣器重之人,多次担任副手伴随郑和下西洋,对各地风土人情都有相应的了解。

而他一次担任正使,唯一的任务就是打开商路,售卖官方购置的瓷器、布匹、丝绸、茶叶。在抵达中亚之后,可以酌情建立使馆,作为经商的前沿阵地,方便日后私人船队前往。

也因此,这一支船队之中,有十来个翰林院的翰林,沿路就负责宣扬大明文化,在抵达之后,了解所有国家的风土人情。

除了朝廷方面的准备,朱棣也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