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真是幼稚(1 / 2)

M-72边三轮摩托车暂时不需要仿制了,仿制和仿造意思差不多,结果都是制造出来。但仿制一般是掌握技术,比如苏联提供的图纸,然后按照类型,自己去生产配件制造出来。

而仿造,零部件不一定要求自己制造,按照某产品的造型和结构弄出来就行。

所以仿制其实很费成本的,有时候一个零件不光零件成本问题,而是要造出这个零件成本的问题,很可能为了一个零件,花很多钱去弄成产零件的设备。

现在既然昌城汽车厂有能力生产边三轮摩托车,自然是要节省仿制的成本了。现在国家也不容易,欠债搞发展,到处需要钱,但又不能不花钱。

不过具体答复得等待,汽车厂得拿出一辆边三轮车给军w后勤部那边,如果那边觉得没有问题。那么就可以开始组建生产线了,进行边三轮摩托车生产。

按照道理,是有多少生产多少的。这边三轮不光是部队有需求,地方上的需求并不少。但具体产量得看能进口多少材料,橡胶这方面国内其实也开始种植了,但产品不足万吨。

万吨不要以为有多少,在国内还不能生产汽车的时候,每年都要进口五万吨左右的橡胶才能勉强满足需要。

而这几年国内工业在起步,天然橡胶五万吨都不够用。西方国家现在对中是实施封锁禁运的,很多东西根本买不到,当然也可能买不起。

现在国内的橡胶,可能是这边多用了一点,就有地方要少用。

比如在农业,目前只有天津有拖拉机厂,并且拖拉机还只是在研制过程中。还有一家拖拉机厂在建设中也就是说目前国内还没开始生产自己的拖拉机,也就一下农场有进口一些拖拉机,进口一台拖拉机要一万两千块钱。

按照道理,生产拖拉机能节省进口费用。但此时的国内行情真的没必要,因为此时国内的耕地并不多,依靠人力和畜力能满足需求。

当然了,不是说人力畜力能满足需求就不生产拖拉机了,关键是拖拉机生产的技术没掌握,另外一个就是原材料的问题。

现在的拖拉机都是履带拖拉机,履带是用高锰钢为材料生产的。在没有技术的情况下,天津拖拉机厂那边别说更换形式了,连螺丝都要进口,怕配不上。

原材料的问题,江成也解决不了。但江成能把拖拉机改成轮式拖拉机,可避开了高锰钢,又要面对橡胶问题。

不过有一点好的就是,橡胶起码国内还能扩张规模生产,高锰钢只能完全依赖进口。

另外发动机和变速箱也是依赖进口的,这方面其实江成也可以解决。

但是能解决又如何,资源调配又不是江成能说的算的。

周厂长带着江成和郑可回汽车厂了,回到汽车厂后,他是消失不见了人影。

江成和郑可回到办公室,两人开始研究起内燃叉车的构造。对于内燃叉车,江成可以提供的也就一个外观设计之类的。

没穿越之前,江成工作的地方就有叉车,不过不是内燃的,是电力的。在外观的设计上,江成能轻易的画出来,甚至在网上也偶尔看到过一些这类的工程车,还可以提供几个差不多的车型。

但是江成拆过近千辆汽车,没有拆过一辆叉车呀。加上在单位里的是电动叉车,拆了也看不到发动机。无法提供内燃发动机的一些大致的信息。

发动机上面都会标注马力转速和扭矩的,有这个数值参考,再对应着车型。这也是为什么江成能让柴油机厂那么快生产出符合自己设计的车辆发动机原因。

现在想生产内燃叉车,难点就在内部构造搭配。

“郑助理,这没有专门对应的力学公式,我看也没有必要再继续无谓的推算了。用笨办法吧,先用大马力的发动机和常规变速箱还有一些零部件组装一下吧。试制出来后,再哪里有问题就调整哪里。”江成望着图纸摇了一下头说道。

“那这车自重按照几吨来生产呢。”郑可点了一下头询问道。

叉车要讲究平衡,车身的重量最少要减去货叉的重量,然后要大于限定举重货品重量。

总不能两吨重的叉车,去搬运三吨重的货物。那在举重的时候,叉车百分百一下就翻了。

叉车自身重量够了,举重还要看发动机转换的动力够不够。发动机要是马力不行,你叉车造三吨,只能升举一吨多的货物也没有什么意思。

“先按照三吨来吧。”江成思考了一下说道。

“好的。”郑可记录了一下回应道。

三吨的自重叉车,基本上就只能升举两吨的货物。不是说举不动三吨的货,而是只能升举两吨左右。毕竟叉车是有轮子的,轮子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翘板的支点,如果轮子装的比较靠后,甚至不用举重车子就往前栽了。

所以这是力学的问题,并不是动力学。底盘设计不好,自重三吨的叉车被两吨多的货物压翻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得测试和调整,要是有力学方面的技术人员,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实际上生产的叉车,都是设定一个升举货品的数值,然后来调整叉车的自重的。因为叉车的自重也很好增加,轻了就直接加铁板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