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江成和谭雅萱带了几个麻袋和两把枪,开着边三轮离开的院子。
边三轮是从厂里借用的,这东西哪怕以后厂里开始生产了,也不可能个人购买。不过江成如果不怕举报的话,能一直借用当上下班的交通工具。
枪的话,倒是属于江成自己的。只要有证明枪支来历没问题,在这个年代是可以合法拥有枪支的。今天去乡里收亲戚家的粮食,前一阵子就谈好了的。粮食是七月中旬就收割了,但要脱谷要晒干,然后加工去皮,成为大米。
这粮食收上来,种粮的人都会称重一下。盘算交完公粮后自己还能有多少,然后留下口粮,其他的换钱。
江燕帮忙去二叔和姑姑家问了的,加一起也就只有二三百斤粮食能卖给江成。二三百斤粮食,只够江成家里自己吃和适当的救济一点给妹妹家。所以没有必要收只是晒好的稻谷,存放的长没有用。另外这次去收粮食,也准备弄一袋米糠回来,谭雅萱想用缝纫机做几个枕头,里面装米糠就行。这交公粮和卖统购粮,都是把晒好的稻谷交上去的,不是弄成大米。卖统购粮,现在稻谷八分五厘一斤。但是城里大米的价格可不便宜。
大米也是分等级的,一等的现在要一毛八左右。不过大家普遍吃的是三等大米,价格在一毛五左右一斤。
反正统购价收的粮食,肯定比城市里买的大米便宜不少。毕竟要加工和运输,中间有不少环节。一斤晒好的稻谷差不多能出七两以上大米。七两大米也差不多一毛钱,关键是还能有两三两米糠呀。所以种地的人,巴不得江成这种亲戚去家里买他们的粮食的。因为江成购买的价格又没有要求便宜,是按照城里的价格来算的,只不过江成不需要粮票来购买。
江成到二叔堂云中家的时候,两个姑姑也在那边。姑姑家的粮食也准备好了,为了不麻烦江成一家家跑,约定好全部弄到二叔家这边来的。
“老江,你不是说叔和姑姑家里就二三百斤粮的嘛,这里怎么这样多。”
“我哪里晓得,问问情况再说,先下车。”
粮食就摆放在屋前门口,很多袋,怎么也不可能只有二三百斤。
开边三轮过来,是想着用麻袋装好粮食,放边斗里面,到时候谭雅萱坐在后面稍微扶一些就能带回去了。
现在如果门口的粮食都是要卖给江成的,那他得吃一年。不过对于江成来说,粮食其实多多益善,就是怕来路有问题,不是亲戚的真不敢收。
“大侄子,侄媳妇。你们过来拉,赶紧到屋里坐。”
“是呀,进屋里坐。”
二叔和二婶见江成他们来了,立刻招呼着。姑姑和姑父也走到跟前说着一些客套的话。
另外就是二叔的子女都对江成喊哥,喊谭雅萱嫂子。喊谭雅萱嫂子倒是正常,但堂亲和表亲之间,一般都不以哥弟姐妹这样称呼的。
甚至亲兄弟姐妹之间,喊小名的都是大部分。在记忆里,以前他还没出国的时候,这些堂弟堂妹都是喊他“成子’的。
这些堂亲都围在边三轮旁边,这东西在乡下真是稀罕物,别说摸了,见都很难见到。自行车的话,虽然他们也没有,但起码都看过。
“叔,门口这些粮食都是卖给我们的?”江成把三轮车熄火后,下车询问道。
“对,全部是。”江云中有点笑的不自然的说道。
“成子,上次燕子过来说你有多少要多少,只要不是外头人的就可以。这里有不少是婶子娘家那边的。”二婶李桂兰说道。
“是呀,大侄子,这里也有些是你姑爷那边的兄弟拿过来的。都是一家人,算不得外头人。”大姑听到江成询问,也是马上插嘴说道。
这年头,只要收成过的去,谁家不卖些粮食换点钱购买日用品。按照统购粮去卖,比江成收的等于一斤要少几分钱。而且拿稻谷去卖,米糠都留不下来。
卖给侄子江成,一百斤能多卖三四块钱,还能留下二三十斤糠。这米糠能喂鸡,也是好东西。要是十多年前,闹灾荒的时候,米糠都没的吃,吃观音土。
江成听到这样一说,好像还真是。其实江成也有舅舅的,不过不是下阳乡这边的人,是昌城下面义安县那边的人。
江成他爸去做布匹生意,最早还是他舅舅那边带的。后来因为生意的时候吵闹过,就没什么来往了的。这婶子娘家的粮食,还有姑爷家兄弟姐妹的粮食,仔细想想也可以收。就跟妹夫那边一样,江燕的公公婆婆也收了不少直系亲戚的粮食,这给城里的儿子儿媳弄点粮食过去,不卖给收统购粮的,谁能说闲话。“婶子和姑爷那么的人,是算不得外头人。不过跟你们说好呀,这事情千万别帮别人。下次有粮我再来收,不过下次还这样多的话,我就只收稻谷了。我买去是自己吃的,大米吃不了那么快,稻谷放的时间久”江成说道。
江成说的是实话,不过这话让大家有点不相信。只是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会揭穿江成。
现在这里的就够江成家吃一年的了,而且还都是细粮。下次还来收,最多也就是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大家是觉得江成收的粮食,可能也帮别人收了一些的。否则就算存粮食,也不用存那么的多,完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