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有想光占好处,他也是了解到了的,汽车厂这样快速的发展,基础技术工人跟不上。
所以朱厂长打算把汽配厂转为汽修厂后,帮助汽车厂培养驾驶和维修方面的人才,等于算是附属厂了。为了发展,朱厂长也没的办法。作为汽配厂的厂长,他也是有渠道能知道一些信息的。今年国内从无到有,有了第一汽车厂生产是解放卡车。昌城这边有了昌江轻卡,所以在卡车上面不会有进口需求了。另外就是汽车配件也不需要汽配厂去生产了,汽配厂现在主要的业务回到几年前的保养和修理了。但是以现在城市汽车占有量来说,要不了多少维修工人。而且昌江汽车厂如果还维修自己生产的车辆,汽配厂的业务就更少,想发展就更别谈了。
朱厂长想了很久,才想到搭上汽车厂发展的快车,说不定还能把汽配厂发展起来。
江成和周厂长是不知道,汽配厂的大部分技术工被弄到汽车厂这边后。厂里是还留了一些技术工人维持业务发展。
但一线工人包含学徒工不到三十人,就这样的人数是不够标准开办食堂的。工厂倒是可以请烧饭的人去弄个小食堂,但请的人可能就是找一两个会烧饭的妇女就可以了,没有正式工作名额的。
劳动局那边也知道汽配厂为什么会这样,所以暂时还没有把汽配厂的食堂工作编制调走。
也就是说,如果汽配厂得不到发展,以后厂里的人中午都得回家吃饭,或者带饭来厂里吃。其他一些二线岗位也是一样,可能要减编。
朱厂长在江成和周厂长面前诉苦,这让他们也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朱厂长这样一说,江成还真想到了一个好点子。
江成其实一直想弄一个技校,一个是给职工的子女提供一个出路,不能光等厂里的内部招工名额。厂里虽然是一直在招工,但是大部分招工是劳动局那边在管理。一个工厂招一万个工人,工厂能自主招工的名额最多一千左右。
工厂真要发展到万人大厂,一千个名额也落不到多少在普通工人手上。所以弄一个技校,低门槛让职工子女进入,毕业后能包分配工作。
现在汽车厂的业务不少,可以提供的专业也在增加。汽车修理,摩托车修理已经是可以开展的,就算部队那边不看好汽车厂弄出来的边三轮,地方上也会有需求。
要是叉车生产出来了,也可以开展汽车驾驶和工程车驾驶专业。
厂里也要传统工种,钣金,钳工,锻造工,焊工等等,联合其他一些工厂,能办一个不错的技术学校了。
现在汽配厂提出帮汽车厂培养输送人才,这让江成想到了汽配厂的场地和厂房。
地段很不错的,离汽车站近,而汽车站不远处又是火车站,交通便利。
江成觉得朱厂长今天的出现,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
“老“都’呀,我觉得你的想法不错,但是呢,我认为你的想法应该放的更长远一点。”江成对着朱厂长亲热的开口道。
在昌城这边,朱和猪是同音,拼音上也的确是同音,但问题就出现在同音上面。因为在昌城这边,猪不念“zhu’,而是念“du’。
“一只猪’按照昌城这边的话是“一达都’。
所以在其他城市,可能周厂长和朱厂长会有点同音。但昌城这边,这两个字发音区别特别大。周厂长听到江成突然喊朱厂长“老朱’,内心不知道怎么的,有点发毛。这小子表面越是亲近的样子,越是憋着坏。
喊你请客吃饭的时候,都能跟你勾肩搭背,搞的你不请都不好意思。
今天周厂长其实上午还有些事情要去办的,但他觉得有些事情可以稍微压一压,听江成要说些什么更重要。
然后就听到江成站在朱厂长的角度为他“着想’了,给汽车厂输送点人才算个球,这种关系是不牢靠的朱厂长得把远光放大点,放长远点,得掐住汽车厂的脖子。不光是汽车厂的脖子,整个昌城汽车制造产业链的脖子都要掐住。
把汽配厂改成汽车车辆工业学校,跟十几个汽车产业链上的工厂展开合作。把厂里职工子女的饭碗问题弄在手中,到时候走出去,谁敢不给朱厂长几分薄面。
说实话,周厂长不知道朱厂长有没有动心,他是真的有点动心了。
汽车厂发展的这样快,周厂长是知道自己搭不了这顺风车多久的,资历和贡献度不够。一旦汽车厂成为万人大厂,厂长自身的级别应该是副厅级。
行政级别是越到后面越难升,有些人可能奋斗一辈子,还是底层一个小干部级别。等汽车厂达到一定规模,不是上面要摘他的桃子。
一方面的确是资历问题,周厂长的条件百分百达不到破格提升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他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也不匹配,自身的层次也不高,没多少背景。
就现在厂里这规模,都让他有些吃力了,汽车厂的发展速度,他后面还真没那个能力管理。周厂长其实心里有数,现在没人来摘桃子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起码不会吃像太难看。等规模上去,他应该是以副厅级级别被调离,调离的新岗位绝对不会是一把手的那种。
只不过周厂长也只是心动,他正坐在顺风车上,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