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工程师的局限性(1 / 2)

在江成离开的这两个多月里,劳动人事局给昌城汽车厂弄来了两名机械方面的工程师,还有四个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这大学生差不多就是来打下手当工程师助手的。

这个年代因为国内的工业基础薄弱,机械类的工程师在创新和技术运用方面真的不强。但基础能力都很强,属于实干型。

国内的工业现在以学习和仿制为主,要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不是不想创新,而是创新得先掌握了技术,然后再进行创新。

这也就形成国内工程师的一个特色,那就是跨领域支援。

就想郑可,她在苏联学的是机械工程,但机械工程对应的行业是很多的。她等于是属于进修,在苏联学的是航空领域的机械工程。

郑可回国后,来到汽车厂这边,等于就是跨领域了。现在来的两个机械工程师都是如此,以前是在其他机械厂工作的,对于车辆之类的搞不懂。

因为一辆汽车,涉及多个领域,运用的技术也很多。

用后世的是说法就是,这个年代机械工程师,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很大的领域局限。技术方面聚焦于机械本身的设计与制造。

再说直白一点,就是他们在造东西的时候,很少会想着加入一些他们不熟悉的技术进来。比如传统制造传统动力设备的工程师,他哪怕知道了有液压动力,但他只要自己不熟悉,就不会想着去运用。后世的工程师,特别是汽车领域的,属于系统化工程师,也可以说是体系化。研究的不是单一的结构部分,他们要掌握综合性技术。

江成的这些水平,在后世的真正工程师眼里算个屁,因为他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学习。属于野路子出家,很多时候搞不明白了,就用土办法和笨法子去弄。

让江成去研究一些算法,一些技术运用的公式,他就傻逼了。

但在这个时代,他就属于顶尖的体系化领域类的工程师。

来的两个工程师和几个大学生,被调到汽车厂这边,是因为这边已经有很多类型的车辆产品了。这边的总工程师江成,喜欢搞创新或者是完成一些从无到有的生产。所以上面的领导希望抽调一些技术人员过来,让他们对汽车厂的产品,看看能不能协助改良的。

郑可作为一个新晋的工程师,对于调过来的工程师还是很尊重的。但最近这些天的交流,郑可发现跟他们聊专业领域里的机械工程还行,但聊车辆方面的就不行了,所以干脆各自忙各自的。

来的两个工程师在汽车厂这边也很尴尬,他们也只是九级工程师。九级工程师面对普通技术员,会显得很强大。但在工程师领域里,九级工程师是属于初级工程师里面最低的。

来汽车厂这边,是想奉献自己的力量的同时进行学习的。但来这边的工程师没有想到,来的时候这边的总工程师就不在了,搞的他们只能“独当一面’。

来这边一个月,连汽车生产的流程都没熟悉。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就算是郑可,一开始也只是江成引导性的跟她交谈车架结构什么的。是后面江成一步步讲解各种设备的运用和需要注意的方向。

郑可来这边,可以说每天都是在学习。这新来的工程师,没有人带领,在车辆领域里是发挥不了多少能力了。

就像第一汽车制造厂,很多工程师也属于跨领域支援。都是不少人共同负责某项的技术工作支援。“江~江总工。”

郑可看见办公室门口出现人,那是真的惊喜,江成终于回来了。而她的这一声招呼,也让办公室内的所有人有些震惊的看着门口出现的人。

其实江成出现在门口的时候,办公室里其他人也注意到他了。如果不是江成穿的是一套看上去就不错的中山装,办公室里的工科大学生技术员都要上前询问他是干什么的了。

江成本来就只有二十六岁,在后世他的长相可能不是显得年轻的那种,但这个年代他的样子就属于俊朗年轻类型的。

也这样是这个年代的人的衬托吧,让江成自己觉得在镜子里的样子符合自身的年龄。但架不住别人的样子成熟的早呀,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跟后世26~30岁的人一样。

所以江成现在年轻俊朗的模样,要是穿一身普通的衣服,谁也不会把他联想到一个五级工程师身上。一个五级工程师,是大学生仰望的存在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工厂里,最少在一线工作三五年,参与几个工程项目,然后才能晋升到助理工程师。

成为助理工程师后,要独立完成领域内的一个标准项目,才有可能成为工程师。就这样说吧,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在三十岁之前成为工程师,就已经算是特别优秀的了。

郑可不一样,她是去苏联进修了的,进修本来就是一种快速提升自己能力的渠道。这就跟大学生读研一样,研究生毕业起点就比大学生高,他们成为工程师肯定比大学生快。

“来了这样多新同事呀,大家好。”江成看见办公室这样多人,也算是反应过来了。

听到江成这的招呼,办公室里的所有人都很尊敬的回应着。

在技术领域里,达者为先。而且大家来这边的时候,肯定是知道了这边总工程师江成的实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