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昭武帝‘三问’,民本天命革旧秦(1 / 2)

“复国’大义!

这些,能够比的上昭武帝给的东西?

对于昭武帝给予万民的“实利’来说,起不到丝毫作用。

他们要复的国,可不是百姓之国,而是贵族之国。

对于百姓黔首来说,他们说秦人、赵人,亦或是楚人,有什么区别。

归根究底,不都是华夏的一员。

始皇帝最大的功绩,这便是让周室分封的诸侯,再次归于一统,让天下再次纳入九州的统一秩序当中。《尚书正义》有云:“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华夏。

代表的是自上古以来,九州这片土地的文明传承。

还有,黎民百姓。

过去这些黎民百姓,并不被视作民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民’的概念是贵族,是统治者下的公卿、士人。

昭武帝出现,所颠覆的上春秋战国以来,对于「民’概念的理解。

他,将“天”与“民”的联系,从贵族的掌控中生生撕裂,而后,亲手将其与那亿万万被称为“黔首”的黎庶、被视为末流的商贾,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此刻,无论贵贱,皆为“万民”!

轰!!!!!

正是因为如此,昭武帝才让六国旧贵恐慌。

而他们,也不由得产生了一个念头。

那就是天幕上的昭武帝阻止不了,那么现实的昭武帝,他们千方百计,也不能让其登上皇帝位。要是由他取代了始皇帝,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好日子过呢。

天幕的画面推进,回到了主播的视角。

“昭武帝确立的“民本’天命观,在修订《秦礼》这点上,能够完美的体现出来。”

““民本’天命观的确立,也成为了大秦能够延续整整四百年的根本!”

四百年的时光,延续一个庞大的帝国。

对于六国旧贵来说,无疑是一道惊雷,这岂不是说明,他们的“复国’行动都失败了吗?

他们的“国’,终究还是被“秦’字所取代。

不甘心!

他们绝对不甘心!!

可是,天幕所言的画面,却是让他们陷入了长久的绝望。

而画面上,天幕开始切换,来到了天下再次一统后的大秦朝堂。

一次足以决定大秦天下未来的论道大会,正在咸阳开始。

面对百家争鸣,面对无数思想的激荡,昭武帝赢辰,没有选择任何一家学说,将其独尊于庙堂。而是让其在论道大会当中,说服自己,通过和百家言论争辩,只要获胜,他就可以允许使用任何一家的学派理论,用在大秦的治国运用上。

对于诸子百家来说,昭武帝抛出的东西自然是巨大的诱饵。

为了学派的传承,为了理念实现的荣耀,当世所有顶尖的大师巨匠,尽皆汇聚于此。

汇聚在,可以容纳数千、数万人的咸阳宫内。

来到这座帝国权力的中心,为的就是获得帝王的认可,将他们的学说定位帝国的立国之本。然而。

昭武帝接下来的举动,击碎了所有人的预想。

“诸位先生。”

他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今日,朕不问儒、不问法、不问道、亦不问墨!”

“朕,只问三问!”

“此三问,上关乎天命,下关乎天下万民,更关乎我大秦,日后千秋万代的未来!”

话音在此处顿住,短暂的寂静,让殿内的空气彻底凝固!

紧接着,昭武帝雷霆般的话语,轰然落下!

“谁,能够完整解答朕之三问,那么,朕便选取其学派中合适的理论,作为我大秦国策的根本!”面对着这巨大的诱惑,没有谁能够彻底淡定下来。

当即就有人上前出列,想回答昭武帝的问题。

不过,昭武帝的第一问,却是让所有人瞬间闭上了嘴。

“《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何为“公’?是赢氏之天下,是六国贵胄之天下,还是万民之天下?”

“若天下非万民之天下,万民又何以安天下。”

天下为公。

为的又是哪个“公’呢,公者,所代表的是赢氏,还是六国旧贵,亦或是万民?

一时间,谁也得不出答案。

“《荀子·王制》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然舟行于水,当以何为方向?是复三代之古,还是开万世之新?若一味师古,刻舟求剑,舟岂能行远?”

这第二问,不只让殿内的百家巨擘眉头紧锁。

就连大秦,乃至六国故地的各派人物,都陷入了长久的静默。

咸阳宫。

在御医的伺候下,逐步恢复过来的赢政,看向了天幕的画面。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再次念叨先前天幕的言论,赢政的情绪变得微妙,内心的不甘,似乎变得更为强烈。

他确实不明白。

大秦的天命观有什么问题,这天下本就是依靠大秦军士的兵锋给打下的。

自己横扫六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