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给马皇后动手术,吓哭朱元璋(1 / 3)

清晨,奉天殿。

大门前站着黑压压一片官员,等着早朝。

东边的廊庑下,朱允效正被一群官员围在中间。

齐德躬身,面色激动:“皇孙殿下在上元赈灾时,亲赴粥棚施粥三日,皇孙之尊贵,这份仁德之心,真是古今罕见啊!”

黄子澄立刻接上话头:“齐大人所言极是,如今上元百姓都说“若非朱县丞,我等早已冻毙于沟壑’。这般民心所向,实乃我大明之幸!”

周围立刻响起一片附和声。

几个须发斑白的老臣捋着胡须连连点头,年轻些的官员看向朱允炫的目光里满是讨好。

朱允炫微微垂着眼帘,嘴角噙着恰到好处的浅笑,时不时拱手道:“诸位大人谬赞了,允效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吕本站在廊柱旁,看着被众人簇拥的外孙,面色得意。

围在朱允坟身边的,除了吏部、礼部的一众文官,还有许多勋贵,他们虽不似文官那般聒噪,却都有意无意地往那边凑着,显然是要摆明立场。

西边的角落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夏原吉正将一卷账册塞进朱英手里,低声道:“待会儿早朝殿下若是问起灾情,说具体数字,比空口争辩更有说服力。”

杨士奇紧接着上前一步,声音压得更低:“吕本定会借江宁捐粮之事发难,说你用“诡术’惊扰乡绅。你只需强调“灾民存活三万’这个数字,殿下最看重实效。”

“若有人敢翻旧账,我便替你顶回去!那些勋贵私藏的粮食,比你弄出来的多十倍,谁有脸说三道四?”铁铉在一旁沉声道。

朱英看着他们,从容的点头。

蓝玉拍着他的肩膀:“别怕!当年老子跟着陛下打天下时,比这凶险百倍的场面都见过。今日谁敢给你使绊子,看老子不掀了他的官帽!”

“就是!咱们爷们办事,凭的是良心,哪用得着学那些酸儒嚼舌根?”常茂在一旁帮腔。

这几人的声音虽低,却带着一股武将特有的悍气。

只是他们这边的人实在太少,夏原吉、杨士奇几个文官站在蓝玉、常茂两位武将中间,显得有些单薄,但气势十足。

马天站在丹陛上,嘴角含笑,目光先扫过东边那片热闹的人群。

吕本为首的文官集团占据了大半,连向来与文官不睦的一些勋贵都凑了过去,显然是看中了朱允坟背后的潜力。

再转向西边,朱英身边拢共不过六七人。

这场景倒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朝堂上盘根错节的脉络。

那些围在朱允效身边的,多半是冲着“皇孙”的名分来的,说的话听着顺耳,却没几句实在的;而朱英身边的人,虽少,却是实打实的拥护。

马天视线越过这两拨人,落在那些远远站着的官员身上。

他们或低头整理朝服,或与相熟的同僚低声闲聊,眼神却刻意避开东西两边,显然是中间派。风渐渐大了些。

马天望着那片泾渭分明的人影,眉头皱起。

这,就是以后的朝局吗?

远处传来太监尖细的唱喏声,提醒着早朝即将开始。

奉天殿。

朱标端坐在龙椅侧下方的监国案后,目光扫过阶下群臣。

他的目光落在朱英和朱允效身上:“近日有大臣递折,言及江宁、上元两地赈灾事宜,对朱英、朱允效二人的处置颇有疑义。你们且各自说说吧。”

朱英与朱允效同时出列。

朱英一身蓝袍,挺身而立,不卑不亢。

朱允蚊则气度从容,雍容华贵。

“臣朱英,无错。”朱英先开口,“江宁灾情紧急,灾民嗷嗷待哺,臣用雷霆手段促勋贵捐粮,实乃无奈之举。三万灾民得以存活,粥棚每日耗粮,账目俱在,可查可核。”

“若殿下再给臣三月时间,臣不仅能查清赈灾余粮去向,更能彻查勋贵名下田产来历,那些动辄千亩的良田,究竟是朝廷封赏,还是巧取豪夺,总得有个说法。”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起了一阵骚动。

几个勋贵脸色骤变,目光如刀。

朱允蚊随后上前一步,长揖及地:“朱英所言,亦是体恤灾民之意,只是方式或有不妥。”“上元救灾,臣以仁心为本。百姓遭难之际,最需安抚的是人心。臣每日亲赴粥棚,虽不能立刻解困,却能让百姓知晓朝廷的体恤,这份信任,远比仓促行事更重要。”

“如今灾情渐缓,当修养生息,凝聚民心,方为长久之计。”

群臣听了,多数都满是赞同。

齐德出列,朝着朱英道:“朱县丞所言未免太过狂悖!勋贵田产乃陛下钦赐,岂容你置喙?用诡术胁迫乡绅,纵使得利,也失了朝廷体面!”

黄子澄紧随其后:“皇孙殿下以仁心化民,才是王道。朱县丞只重手段,不顾纲常,长此以往,必致民心浮动。”

“放屁!”蓝玉怒喝一声,“数万活生生的人命摆在眼前,你们跟老子谈体面?谈纲常?若不是朱英,那些灾民早成了路边枯骨!”

夏原吉捧着账册出列:“陛下曾言,民生为本。江宁赈灾账册清晰,每一粒粮食都用在灾民身上,这便是最大的纲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