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出在学术方面的天赋,是因为他认为现在还不到时候,至少要等到朱高炽去世,他已然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大臣。
“师兄此番出外巡视,而后归来,是想要在六部中继续磨练,还是外放一省?”
“六部中没有机会,倒是地方经过此番妖术整顿,竟然会有官位空缺,为兄打算外放一省,而后回京便可直升侍郎!”
明朝升官两条道路,一条便是王艮这等一甲,在京城中入翰林院、内阁,而后在六部中升迁,这是清贵之路,还有一条便是外放,知县、知州、知府、布政使,而后进入六部担任侍郎,最后担任一部尚书。正常人都会选择清贵之路,清晰可见,意外情况不多,熬够资历,就足矣,而一旦外放,能否再回来,便不如人意。
不过王艮明显不需要担心此事,他是永乐三年的榜眼,曾经入内阁,简在帝心,又有李显穆在京城遥相呼应,只要在地方做出政绩,很快就能得到升迁。
李显穆沉默了一瞬,“师兄是想要到江南任职吗?”
王艮苦笑,而后叹息道,“真是什么也瞒不过师弟。”
他肃然道,“京城中势力错综复杂,实在难明,为兄准备到浙江任职,从江南内部将其破开,而后在文风最昌盛的江南发展心学,我已与黄淮沟通过,他愿意在浙东助我一臂之力!”
王艮这番铿锵之语,说来简单,可李显穆却从中听出了铁血之音。
纵然有黄淮这位浙东大儒相助,可孤身往浙东这等理学重地,去发展心学谈何容易!
李显穆深深叹了口气,“师兄,你大可不必……”
“不必再劝为兄了!”
王艮斩钉截铁道。
王艮之所以会有前往浙江任职的打算,盖因他在京城局面不利。
当初,李显穆守孝结束,二人曾相约,由王艮举起心学大旗,为李显穆遮风挡雨,暂时撑上些许年月。可如今,反倒是李显穆后来居上,王艮在京城无用武之地。
在王艮看来,李显穆既然已在京城彻底站稳脚跟,那再留他在京城中,只是锦上添花,别无大用。前往地方,尤其是江南这等理学重地,反倒能为李李显穆吸引火力。
他在江南搅风搅雨,李显穆在京城攻城略地,等到江南反应过来,大势已成。
李显穆想要说些什么劝慰一下。
王艮洒然笑道,“身为老师的弟子,总该为心学尽一份力,我虽不才,可在世人眼中,毕竞老师唯一的弟子,尚有几分分量。
我到了江南,必被群起而攻之,可是也必然有大量学子会归于我门下,江南多好臣、江南多人杰。心学想要真正的发展,就不能不从江南吸收人才,我们总不能一直背负着北人的旗帜,使心学困顿于地域之见!”
这番话说着轻柔,却比千钧之担还重。
李显穆又想起父亲对他这个师兄王艮的评价,“如山如铁,宁折不弯,一言出而驷马难回!”“既如此,我也不再劝师兄,此番我将巡抚江南,便在江南为师兄打一番底子,也好为师兄除些难处。“此番陛下让师弟前往江南,乃是有大事要做,不必为我这等小事而损耗精力。”
李显穆没再说话,只是摆了摆手,示意他无需担忧。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他可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圣人,既然拿到了巡抚江南的大权,可以制裁江南诸官吏,为什么不为自己的派系谋取利益呢?
对于研究明朝政治制度变迁的学者而言,永乐年间是必须关注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中央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内阁制度,而在地方则出现了督抚制度的前身巡抚,以及其他涉及明朝天下各方各面的制度变革,堪称改天换地。
许多学者将其原因归咎为洪武时期至永乐时期帝系变换,而导致朱棣故意改变其父亲所设置的各项制度,将其归咎为不同帝王的统治结果。
可笔者却认为如果只关注永乐时期,不能深刻理解其制度变化的原因。
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这场制度变革实际上是自洪武末年起,由李褀发起,而后在其子李显穆手中发扬光大。
相对于寿命短暂的李祺,李显穆这位明朝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历经七朝,几乎一手主导了明朝帝制时代前中期,所有制度变革!
相对于“洪武时代”、“永乐时代”这样大而化之的称呼,笔者更愿意称其为“李祺变革时期”、“李显穆变革时期”!一一《明朝政治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