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不杀之杀,存人心,破流言!(2 / 2)

一种能抚慰人心的力量:

“刀锋,不该朝向被谎言蒙蔽的羔羊。”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镇里一些紧闭的门户和惊惧的眼神。

“人心之毒,甚于“阎王笑’。

士族以口舌为刀,以谣言为毒,将刀锋悬于千万生灵颈上。

破此刀锋,非杀戮可解。”

他微微侧首,看向身旁的岳飞和狗儿,以及那些依旧跪伏、眼中怒火未熄却已带上思索的翊圣军将领。“传令翊圣各部,自今日起,凡过村镇城池,皆留一部。”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斩钉截铁:

“所留之军,不得动武,不得扰民。”

“当然,若遇到冥顽不灵,先对尔等起杀心者,可自行处理!”

“尔等职责”徐澜目光陡然锐利如电,扫过每一位翊圣军,“以身为烛,照破谎言!以心为引,传我真名!”

“告诉他们,我徐澜非食人妖魔,实乃江南士族之霸王!

告诉他们,吾志不在屠戮,而在靖平!

告诉他们,翊圣之下,无分南北,皆为吾土之民,皆当得安宁!”

轰!

命令如同惊雷,在每一位翊圣军心头炸响!

不杀?

传教?

以身为烛?

那些跪伏在地的翊圣军士卒,眼中的狂怒渐渐退去。

他们心中虽有惊愕、困惑、不甘……但最终,对徐澜那刻入骨髓的信仰,如同熔岩般尽数覆盖了这一切情绪。

“谨遵真君法旨!”最初的请战校尉沉声喊道,声音嘶哑却无比坚定:

“吾等……定以身为烛!照破奸邪谎言!传真君圣名!”

“谨遵真君法旨一!!”

哗哗

山呼海啸般的应诺再次响起,狂热依旧。

但那股指向镇上百姓的杀伐之气,却转化为了另一种更为深沉坚韧的决心。

一种要用信仰去征服他们的决心!

很快,一部分翊圣军先留了下来。

他们卸去了最外层的沉重战甲,只穿着内衬的黑色劲装。

其臂缠七星布带,收起了锋芒毕露的枪槊,只在腰间悬挂佩刀以作象征。

他们沉默地站在镇口,与那些惊疑不定、依旧手持简陋武器的百姓遥遥相对。

忽的,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翁,被推操着走上前。

他死死握着粪叉,手臂颤抖,浑浊中带着恐惧的眼睛死死盯着为首的翊圣军校尉。

校尉深吸一口气,心中思索着真君的吩咐。

随后,他上前一步,竞对着那老翁极其郑重地抱拳躬身,声音洪亮而清晰:

“老丈莫惧!吾从属翊圣军,乃是王师先锋!

真君有令,凡翊圣之军,不戮无辜,不扰良善!

吾等此来,只为扫灭江南士族一那些残民肥己之硕鼠,护佑天下黎庶安宁!”

老翁愣住了,粪叉握于手中,不知该如何是好。

同时,人群一阵骚动,窃窃私语如同暗流。

而这时,翊圣军士卒们也开始了行动。

他们没有强行靠近,而是选择在镇口开阔处席地而坐。

有人拿出随身的干粮和水囊,默默分给一旁几个吓得不敢动弹的干瘦少年。

少年见状,咽了口唾沫,枯黄瘦削的脸上露出一丝渴望,可眼神依旧恐惧警惕。

不过却有士卒指着臂上的七星,对着围拢过来的少年们开始讲述汴梁城破前后。

真君如何驱逐金酋,如何斩杀童贯蔡京,如何开仓放粮,如何收养淮安淮宁……如何,令那被蹂躏的土地重现生机。

他们的讲述或许笨拙,但眼神中的虔诚与坚定,却如同燎原的星火。

翊圣军的队伍仍旧继续前行。

每途径一处村庄、城镇,甚至只是路旁稍大的渔村,都会留下一支数量不等的翊圣军小队。他们如同播撒下的火种,在江南这片被恐惧和谎言冰封的土地上,固执地燃烧起微弱却坚定的光芒。在一处渔村外,几个孩童正被大人藏在屋里,隔着门缝,用稚嫩而充满仇恨的声音,唱着恶毒童谣:“徐王徐王,眼放红光!专吃娃娃,不认爹娘!”

留下的二十名翊圣军士卒,没有喝骂,没有冲撞。

他们默默地站在村口的大柳树下,其中一个面容刚毅的老兵,解下了自己腰间的水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