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全村分利!(1 / 3)

李丽质笑了笑,“小郎君,这些是卖煤炭的钱,10斤卖12文钱,这些是全部收益。”

“什么时候开始卖的,这么快吗?”

“都是阿耶买的,他说用得上。”

萧然恍然大悟,李世民买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之前一直不卖,突然如此应该是和昨天有关系。

“一共是多少?”

“120000文,按照分成,我留下了48000文,这些就是小郎君和拷姥村的。”

运输售卖方面的支出是李丽质的,挖煤洗煤的开支是萧然的。

萧然喊了一声,张大郎李恪程处默秦怀道几人过来搬东西。

“这么多钱?”李恪也看到了。

没有多问。

“这些是煤炭的钱,这个是家里的,让二娘找个地方放,这些先放在院子里面.”

张二丫看到也是被吓一跳,这么多开元通宝还是第一次见。

萧然的很多东西价值远超这些开元通宝,但是这么多放在一起冲击力很大。

萧然不愿意管钱这些,都是张二丫管。

为了算账,张二丫跟着学了些阿拉伯数字。

简单统计是可以的,太复杂了不行,因为不识字。

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张二丫会跟着张锦禾学学。

只是现在认识的字也不多。

这个时期,底层不识字的人开始识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流程”。

但核心逻辑是从生活实用出发,依托简单工具和口传心授,逐步掌握基础汉字,而非先系统学习偏旁部首。

从“生活必需字”入手,跳过复杂理论。

普通人识字的目的是“能用”一比如记账、认姓名、记简单物件。

这些字多是象形、指事类的简单字,字形直观,容易通过“字形联想意义”记住,不需要先学偏旁。依托启蒙教材,以“背诵加临摹”为主。

这个时代虽无拼音,但有成熟的启蒙读物,比如《千字文》《急就篇》《开蒙要训》等。

这些读物多是四字一句、押韵顺口,包含日常用字如《急就篇》分“姓氏”“器物”“动植物”等类别,方便归类记忆。

这和一千多年后“先学拼音、再学偏旁”的系统教育完全不同,更贴近“生存需求驱动的碎片化积累”张锦禾到了之后,萧然把情况说了一下。

“小郎君,那这些钱,怎么安排?”张锦禾询问萧然。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留下一部分,让村正阿翁和几个长辈共同保管,这个不是不信任阿翁。”张锦禾听完,笑着点头:“小郎君考虑得在理,这法子妥帖。”

旁边的李丽质也说道:“村里三十多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有的人家日子宽裕些,有的还指着这点钱添件棉衣。”

“若是只让村正阿翁一人管着,哪怕阿翁再公正,保不齐有人私下嘀咕“是不是多给了谁家’“钱会不会动了手脚’。”

“人嘴两张皮,闲话说多了,容易伤了村里的和气。”

张锦禾非常赞同,“阿翁,三祖父几个同辈的,加上小郎君,村里其他人应该是不能再说什么的。”萧然虽然不是高辈分的,但是说话挺好使的。

“小郎君在,自然是更好。”李丽质看得出来萧然不愿意参与,但李丽质希望萧然在。

“也行!”萧然答应下来,平时不管,交给几个老家伙就行。

“那就留下6000文,做备用金,剩下的34户平分。”

萧然和张大郎张二丫兄妹是一户,领一份就好。

“六贯也差不多。”李丽质点点头。

把这件事定下来,萧然安排人把钱送到去煤矿,那边人多,等一下刚好分钱。

张锦禾去找张明德,村正肯定要在。

还有一部分不在的人,也得通知一声,都过去。

刚刚才起床的张明德看到张锦禾问道:“锦娘,怎么又回来了?”

“阿翁,之前的煤炭五娘卖出去了,价格和木炭差不多,把钱送来了。”说起这件事张锦禾很高兴。“好好好,这是好事,虽然我们和村里其他人都相信相信小郎君,但是和实打实的钱到手里不一样。”张明德同样高兴。

“五娘说一共是120贯,小郎君和五娘一人分48贯,剩下的是拷姥村的。”

“24贯,也不少了,不少了,34户分..”

“阿翁,小郎君说留下一部分做备用金,村里有急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救急,备用金阿翁和村里几个长辈保管,加上小郎君,其他的再平分”

张明德听完,眼里的光亮得像落了星子,连带着声音都颤了几分:

“这……这后生,是把咱楮楮村的根都看透了啊!”

“咱庄稼人过日子,就怕个“急’字。”

“谁家没个三灾两难?去年冬里,你五叔家小子冻裂了脚,想借钱抓药,跑了三家才凑齐。”“不是乡亲们心硬,是家家都紧巴,手里的铜板攥出了汗,哪敢轻易动?”

“小郎君这主意,是把咱村的“难’提前揣进了心里啊。”

张明德摸了摸花白的胡子,语气里全是感慨,“留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