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8日,这注定是一个会被后世互联网历史铭记的日子。
过后无数人谈论起这一天时,都会描述成一个全球最大的商业帝国踏步崛起的一天。
加利福尼亚山景城的谷歌总部,园区入口处出现了异常密集的人群,其中大多是身背摄影仪器、头挂相机的外来人士。
他们或低声交谈,或四处张望,试图捕捉关于这家新兴互联网公司的每一个细节。
卡尔,当年纽约的那家报社的新人记者,因为报道谷歌,报道互联网企业这个赛道,让他迅速成名,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在互联网圈和投资圈积攒了不小的名气。
凭借着一系列高质量报道,卡尔迅速在公司内崭露头角,报社也为他开辟了专属的专栏,让他能够更自由地深耕这一领域。
对于一名新人记者而言,这样的成长速度堪称奇迹,可以说卡尔用一年时间走完了别人十年才能走完的职业规划。
“听说有大报纸来挖你了?”谷歌园区的林荫道上,莱利·汤普森转头看向身旁的卡尔,语气中带着几分好奇与试探。
莱利是卡尔的助手,也是他在报社为数不多的好友,更算得上是卡尔职业道路上的小贵人。当初正是莱利向卡尔推荐了谷歌搜索引擎,让他第一次接触到这家极具潜力的公司,进而开启了对互联网领域的深度探索的想法。
所以当他拥有了自己的专栏,可以挑选一名助手兼搭档时,他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莱利。
卡尔听到莱利的问题,先是淡淡一笑,目光扫过园区内忙碌的人群,才缓缓开口“确实有几家全国性的报社联系过我,开出的条件也都不错,但我还在犹豫,没做决定。”
莱利听到这话,脸上露出明显的错愕神情“犹豫?为什么呀?去更大的平台,能接触到更优质的资源,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报道,这不是很好吗?”
在莱利看来,对于一名记者而言,大报社三个字几乎意味着职业发展的巅峰。
更高的薪资、更广的影响力、更优质的采访资源,这些都是他们这种报社无法比拟的。
如果不是卡尔,他们报社连今天来到谷歌的资格都没有。
他实在无法理解,卡尔为何会对这样的机会犹豫不决。
卡尔轻轻摇了摇头,脸上浮现出一丝苦涩的笑容“事情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他停下脚步,转身面对莱利“那些大报社虽然在薪资上给出了丰厚的报酬,足足是我现在的两倍有余,但他们无法保证给我保留专属专栏的位置”。
“按照他们的规则,我需要和其他资深记者竞争专栏版面,而且报道方向也会受到更多限制,不能像现在这样自由地专注于互联网领域。”
他如今的名气与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互联网的尝先,也可以说是更早的吃到了螃蟹。在目前任职的这家报社,他的报道风格和选题方向完全是一枝独秀的状态,也没有人能抢走他的专栏版面。
可一旦进入大报社,谁知道你是谁呀?
那里人才济济,光是常青藤名校毕业的记者就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那些拥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职场积累的资深前辈。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他能否保住专栏位置?能否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报道互联网领域?这些都是未知的风险。
“薪资固然重要,但对我来说,曝光度更关键。”卡尔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着坚定。
“我今年才26岁,正是积累行业认知、打造个人品牌的阶段,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物质利益。如果为了高薪放弃专属专栏,转而陷入无差别的竞争中,反而可能会迷失方向,得不偿失。”
可莱利的想法却与卡尔截然不同,他抬手拍了拍卡尔的肩膀,语气中带着几分现实的无奈“卡尔,你还是太理想化了”。
“要是有大报社挖我,我早就撂挑子走人了。又想追求曝光度和专注度,又想兼顾生活质量,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你仔细想想,咱们报社虽然能保证你的专栏和曝光度,但影响力终究有限,覆盖的读者群体大多集中在纽约及周边地区,薪资水平也不可能有太大突破。”莱利继续分析道,话语中充满了对现实的考量。“而大报社呢?它们的读者遍布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只要能在那里站稳脚跟,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说到这里,莱利的语气不由得变得沉重起来“你的梦想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我知道。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条路有多难?普利策奖大多颁发给那些报道时政热点、社会深度议题或战地新闻的记者,我们专注于企业报道,本身就处于边缘赛道,想要凭借这个领域的报道获奖,难度更是翻倍”。
“就算我们真的发现了惊天动地的大新闻,你觉得以咱们报社的影响力能够让你拿奖吗?甚至他们真的会报道吗?”
莱利提了提肩膀上装满工作器械的背包,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与讽刺“我敢用自己的叽叽打赌,要是真遇到这种情况,报社老板第一时间想到的,绝对不是揭露真相、维护公众利益,而是拿着这条丑闻线索去找涉事公司谈判,要么索要高额的封口费,要么干脆把报社高价卖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