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两处革新(万字大章)(4 / 6)

有时候会把自己的政令说给她听,有时候会说一些和手下的趣事,还有从手下那听来的八卦。

李师师含着笑,眸子里像是有光一样,偶尔也会附和着说几句。她的声音婉转动听,光是听她言笑都是种享受。

陈绍知道,真正高比格的、不是他以前就喝腻了的银耳汤滋味,而是这香闺中、有完全以你为主的佳人服侍、倾听,情绪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辛苦了一天,能得到这种温柔的抚慰,夫复何求。

宣和二年,六月。

艮岳花园占地广阔,富丽堂皇,四面抄手游廊围绕,奇花异草间点缀着采自江南的奇峰怪石,一汪池塘引的是城外活水,满池栽种着荷花莲蓬,微风袭来,水波荡漾,游鱼徜徉。

临池一座水榭内,赵佶身上穿着团青色道袍,正坐在一张坐榻之上,

这位风流天子四十多的年纪,眉清目朗,气度雍雅。在坐榻之上,赵佶姿势并不是特别端正,却平添了一番潇洒写意的味道。

此时他有些不悦,周围几个近臣也都看得出来,谁也不敢说话。

人人都知道他为什么不开心,因为皇帝没钱耍了.

大宋一年的财政收入近亿贯,可内外有别,这上亿贯的财政收入他不能都搬进内库来。

基本全都得花出去,还经常不够。兵册上的一百多万军马,几十万官吏,就吞掉了至少八成。冗军、冗官,是会随着年岁积累的,雪球越滚越大,花费简直是个无底洞。

加上其他开支,年年都是靠发行交钞弥补亏空。

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对官僚系统,从来都不敢克扣。

汴梁这地方又无险可守,只能是以兵为险,所以禁军系统,也是从不敢克扣。

除此之外,还有开支浩大的各种赏赐,年年都是入不敷出。这还是不出兵打仗,只是平常过日子!以前大宋的历代君王,那都是平常过日子的,你可以说北宋的皇帝平庸无能,但是真没几个骄奢淫逸的。

到了赵佶这里.

彻底大爆发了。

他做端王时候,就是个手脚极大,贪图享受的。

等当了皇帝,他自家用度,都是靠提拔的幸进之辈为他捞钱。

蔡京理财,朱缅东南应奉局等于是将江南变成一个巨大的皇庄,杨戬扩田……王酺、蔡攸、梁师成无一不是这般。

但是蔡京理财钞法也支撑不下去了,朱缅已经倒台,方腊起事之后,东南应奉局也不敢经营下去了,再逼反一次江南,大宋就真支撑不住了,其他来源,总是有限。

再加上打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伐夏战事,一旦用兵打仗,用度十倍于平时!

而且,接下来还有伐辽!这更不得了了,伐辽之后,要在幽燕之地,置燕山府,也是一笔大的花销。童贯发动横山之战,五年了,彻底暴露了大宋的残破虚弱,许多事情都极待整顿,比如说这个都门禁军。

但是这又是要大笔花钱的。

他再度启用蔡京,一半是因为雄心壮志,要蔡京为他在伐辽上弄来钱财。二来也实在是指望他能在财计上救救急,让自己有钱花。

至于王脯,赵佶已经决定让他罢相,原因无他,这厮毫无手段,只知道滥发交钞,也实在支撑不下去了!

自从伐夏战事开始,赵佶觉得自己的用度已经比平日俭省了许多,节俭到他时常感到委屈。方腊造反,江南民变,又让东南应奉局这个巨大的私库没了。

再想如前一般享用无度,营造无度,赏赐无度,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伐燕战事后许多事情不得不做,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但是进项维持大宋平日运转都显得艰难,到哪里生财去?

“诸卿平日里话多,今日怎么都做了哑巴?”赵佶没好气地看了一圈自己手下这些近臣,觉得他们没有一个能给自己分忧的。

赵佶私下里甚至经常跟后宫的嫔妃们抱怨,什么丰亨豫大,什么天子不计?

现在朕简直就如一个穷措大!

他要改革禁军的原因,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不是为了伐辽,也不是为了复燕。

最重要的原动力,就是他没钱花了,被蔡京惯坏了的赵佶,已经过不了一天穷日子了。

为了自己的享乐,他爆发出了前面几代大宋皇帝都没有的勇气,铁了心地整顿禁军!

至于为什么是整治禁军,而不是整治同样冗余的官僚系统。

就是因为赵佶自己也知道,有这个能力的,只有蔡京一个。

而蔡京,他是当今士大夫的擎天一柱,他不可能为了自己去革自己的命。

这时候,王葫突然说道:“官家的烦恼,微臣知之,但是却无可奈何。不过童贯手下,最近剿灭江南民乱,臣听说那贼首搜刮了不少的金珠宝贝,可以让他们暂时运到京城来.”

童贯脸色难看。

江南的金珠宝贝,都换漕粮了,如今在陈绍手里。

这种事能说么?肯定是不能的,王葫却公开讲了出来。

他这是打破了一直以来,大家的默契。

人家外人都知道,称呼我们为六贼,难道你就看不出来,咱们互相内斗要有个限度,不然容易全部一起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