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迁都的想法,只是怕赵佶不同意。
要真有迁都的魄力,那事情就更简单了。
出了汴梁,禁军世家就像是失去了庇护的肥羊,禁军那点战斗力,不值一提。
在皇城西南方向不远,西角楼大街与踊路街交会处左近,有一片绵延甚远的宅邸群落。
此地十分特殊,大宋开国以来的勋戚之家,连同历代三衙横班级别武将的赐第,都在这一带。只因此地离皇城极近,正有大宋勋戚之家拱卫天家的意思。
而且在这片宅邸群落的北面里许远,就是殿前司及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的衙署所在。往来当值奉命,也方便得很。
刚刚平定方腊,获封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何灌何太尉的宅子,同样在此。
何灌虽然是开封祥符人,祖上历代都在禁军当中任职,算是禁军的人。但是他的门第并不算多么高贵,并不算是禁军世家。
也就是说,他祖上没喝到太祖爷释兵权的酒,不是老汴梁。
平定方腊之后,累积军功太多,官家才在这里赐给他一座府邸。
他的宅子在这左近一片富贵堂皇的宅邸群落当中,显得并不是多么起眼,甚至显出一些老旧的样子。放在过去几十年里,何灌虽然屡立军功,地位不断升高,也不见得能压在那些历代都在汴梁的将门世家头上。
但是随着这些年大宋到处生烟起火,到处都需要用兵,但是能用之军只有一支西军。
朝野当中,对都门禁军都是越来越不满,一直嚷着要下手整顿都门禁军。
何灌因缘际会,出身也算是都门禁军之中,又有资历军功,更得官家看重。
这个好歹算是自家人的何太尉,就为禁军将门世家捧在头上,以为应付将来风波的挡箭牌。偏偏何灌本来就是一个心气相当之高的人,此时虽然已经是五十多岁,但是热中之心不减,还想更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曾经说过狄青将军前事过去不久,枢密使他不敢指望,枢密副使位置却一定要去转上一转的狠话。禁军将门世家将他捧出来,他也就不推辞,正想借这个机会,将来由自己主导整练都门禁军事。但是此次去江南平叛,何灌颇有些意兴阑珊,西北那骑兵的战斗力,是他亲眼得见。
都门禁军,能挡得住人家一轮冲锋么?
童贯抚边这些年,何灌一直在河东路上打转,又不是童贯亲信,和西军也有一定距离。
蔡京去位后,他是吴敏主持调回都门,在三衙当中担任重任的。官场上讲究的就是渊源,何灌自然就和旧党士大夫清流之辈走得更近一些。
这次蔡京、童贯挑头,何灌觉得这两人对他都没有什么恩情,就算是有,何灌也不在乎。
童贯这次平定方腊,特意让谭稹带上了他,就是希望他在整饬禁军这件事上,站在自己一边,但是何灌好像并不领情。
何灌是武臣,他心里不觉得禁军该被裁撤,这是太祖爷留下来护卫江山永固的,怎么能裁!裁了禁军,谁来拱卫天子!
他从江南回来之后,一直留心着朝中关于此事的所有变化。这次蔡京主持的整饬禁军,何灌也是最关切的人之一,这些时日一直在奔走联络,私下里对蔡太师,甚至是对他确实有恩的童宣帅,全都有些不好的言论。
那些家世富贵,勋戚传家,但是除了做生意什么都不会,在都门禁军当中多半挂了一个不高不低的衔头的将门子弟,也乐得将所有消息都汇报到何灌这里,将来闹起来也是何灌出头,他们的干系就轻许多。不过就何灌本心而言,他也暂时乐得被这些禁军将门世家当枪使。
谁是谁的枪,还不一定呢!
和何灌及禁军将门世家最近走得很近,同样一直密切关注蔡京动向的旧党清流士大夫一党,同样也是这般想法。
就等着他们的克星蔡京在禁军财计事这个泥潭当中彻底沉陷下去,万劫不复。
不过让这些有心人失望的是,这次官家竟然如此铁了心支持蔡京。
官家是有宋以来,君权最重的皇帝,没有之一,包括太祖、太宗,都没法和他比。
赵匡胤时候,很多事,他都由不得自己,需要和各方势力妥协,比如说他曾经就想迁都去洛阳,最终也没有成行。
饶是如此,何灌也不害怕,他的性子算是刚直一流,甚而都接近于刚愎。
这人对钱财看得也不甚重,更看重的还是权位。他觉得官家要整饬禁军可以,但是力度如此之大,那就是被人蒙蔽了,需要他来拯救。
今日来的客人身份贵重,在何灌府邸门正接到投贴之后,丝毫不敢怠慢就赶紧回报。
接着有脸面的管事又将来的客人一直引入到何灌的内书房见客。
何灌闻报之后也赶紧整装,就在内书房待客。
何灌虽然是武臣的根底,但是也做过转运使之类的文官,品阶还很高,他一直以此为荣。
大宋重文轻武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和这个国家绑为一体了。饶是武人,也接受了这个设定,觉得文官更加高品流。
其实在具体差遣上,特别是边地,大宋文武官员界限并不是如想象中那般森严。
何灌有这般经历